:::

日本設計師佐藤卓來台專訪:設計就是連結,任何記號都不會是單獨的存在!

跨足企業品牌形象、商品開發及產品包裝設計、藝術展演,甚至是教育節目藝術總監,今年是佐藤自立佐藤卓廠牌的40週年。(圖/LaVie提供)
跨足企業品牌形象、商品開發及產品包裝設計、藝術展演,甚至是教育節目藝術總監,今年是佐藤自立佐藤卓廠牌的40週年。(圖/LaVie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跨足企業品牌形象、商品開發及產品包裝設計、藝術展演,甚至是教育節目藝術總監,你一定曾看過佐藤卓深植人心又歷久彌新的設計!今年是他自立佐藤卓廠牌的40週年,不形塑個人風格,不採取上對下的指導,持續活躍於設計一線。在5月受邀來台擔任青春設計節評審之際,La Vie與佐藤卓相約,聊設計也聊「不設計」的心法。

因應青春設計節的評審工作,初次造訪南台灣的佐藤卓說:「高雄所有的東西都好大!」包含天空都特別開闊,雖然行程緊湊,但不知不覺緩慢了時間流動。他分享此次看見台灣年輕設計師對自然環境的高度意識,並超脫業界設計師的大膽想像力構築新穎的脈絡與格式,讓他深感滿滿刺激與啟發。他特別提到,這個時代已不是把表面做得非常漂亮就可以獲得高評價,看見學生能探究到題目標的的本質、建立作品的邏輯,若能套入不同的元素產生新的連結,佐藤卓認為將會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我常會在講座中分享,設計就是『連結』的工作。」以金澤21世紀美術館為例,連結的是美術館與外界的大眾,因此首要思考與深究的是美術館存在的意義。設計團隊必須各方各面了解與認識美術館、誠懇地梳理特色,他提到「任何一個『記號』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其背後包含所屬的組織、建築物,甚至是策展方針內容等。」當設計可以將美術館的個性完整呈現,自然會形成具有代表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記號。 

「我沒有想要去『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佐藤卓輕描淡寫地敘述自己的工 作,只是從現存的內容中發現大家可能忽略的亮點,將之萃取後用另一方式呈現而已。就像金澤21世紀美術館讓人驚艷的logo設計,佐藤卓認為其建築物已將美術館的概念具象化了,「當我接到美術館的委託,一攤開建築圖面時,就覺得他們已經幫我做好設計了(笑),無需添加任何多餘的東西。」 

BAO BAO ISSEY MIYAKE的品牌logo也是相同歷程,是將BAO BAO象徵性的三角片排列串聯拼出品牌名稱。他進一步說明,這或許也是大家對於TSDO出品的品牌記號感到印象深刻的原因,「因為設計的並不是我個人的意識或解讀,而是眾人對品牌本身的共感與認識。」 

有時微調後的logo,連員工都無法察覺哪裡不同 

佐藤卓曾在著作《塑思考》中提及:「做設計」時,會忽略其實「不做設計」及「不改設計」也是設計的選項,內容夠好的物件,往往不需太多設計的參與。 

他信手捻來經手過不做設計、不改設計的實際案例,像是鏡頭公司SIGMA、齒科醫療機械公司NSK(NAKANISHI INC.),佐藤卓開玩笑說:「可能是連員工都無法察覺到的『新設計』!」他認為設計是生物,放置不管就會隨時間老化、甚至會死亡,而SIGMA與NSK都是營運超過數十年、行銷各國的大廠牌,原設計有一定程度的辨識度,同時也仍能代表品牌精神與未來走向,因此佐藤卓的目標是放在讓品牌識別代表的記號不要看起來落伍或老氣,僅在比例上做些微調整,做設計上最小的介入,比起做出一個華麗的全新記號,對品牌未來發展是更適切的選擇。

而在專門收藏日本畫的「山種美術館」,他則詮釋了不做設計也是好設計。山種美術館創始以來都只有以毛筆字所寫下的名稱作為對外形象,因此在50週年之際邀請佐藤卓設計全新品牌識別。但在佐藤卓的眼中,原先的毛筆字極具歷史意義與美術館的代表性,於是製作全新logo的同時,請館方找出毛筆字的原始檔,以現代高精密的技術重新掃描,完成線條更為俐落並帶有氣場的標準字。「我只有做這件事,」佐藤卓進一步說,「讓客戶既存的價值被保留並且持續流傳下去,是我很重要的工作。」山種美術館舊logo(左)和新logo(右)。圖/ TSDO提供)

在眼下做出改變,眼中望向的是未來 

現代設計師的角色必須考量得更全面,不再是只專注在美感、做出漂亮的設計就可以交付業主結案,企業或品牌的識別就是「顏面」,更應該要當成是對待真正的臉來謹慎行事。 

佐藤卓會先聯想到設計記號會延伸應用在什麼情境或媒體平台,企業或品牌在接下來的時代想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透過設計在當下做出的改變,會在未來帶來什麼樣的意義,或是呈現什麼樣的樣貌,我會和客戶一起思考現在應該要做些什麼,然後一起去做。」

佐藤卓說,他很常會跑到客戶的公司去跟各部門的員工聊天:「你對公司的印象如何?」、「你喜歡公司的logo嗎?」讓客戶端在專案過程中很有參與感,而不僅僅是參與最終決策,這也是佐藤卓做設計的 一大特點。當然也有遇過客戶設計意識較為低落、或有錯誤認知,他也會直率地指出,有時也會去給客戶上課、說明logo的意義,「當然我必須說得很有趣,讓客戶願意聽進去囉!」當客戶意識到設計是件這麼有趣的事,才可能聽得進去設計師的建議,雙方也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被問到是否有針對溝通受過什麼樣的訓練嗎?佐藤卓攤了攤手說:「其實我只是從小就很不擅長坐在書桌前,成天只想著找朋友玩,跟朋友一起玩是我最早開啟的人際關係。」因為朋友眾多,包含朋友的朋友,各自相處與溝通的方式也不太一樣,但為了可以把不同的朋友聚集在一塊兒,他總是不厭其煩嘗試各種溝通的方式,「我也是現在才敢說出來,當年可是每天被嘮叨:『快去念書啦!』」只能說,佐藤卓這無法阻擋的玩心,已耐心培養成強大的溝通能力了。 

當人放棄選擇和參與之時,雋永的設計將不再存在

面對AI浪潮的來襲,無論是「文字AI」或「算圖AI」,都已在不同環節成為創意工作者的新工具。佐藤卓坦言目前還沒有實際使用AI的經驗、也尚未有機會深入了解AI的發展,他趕忙表示自己並非抗拒,對他而言AI是一個「人在使用的工具」,可以下指令先搜尋全球的logo標誌,進而分析和重新設計,短短數秒即可達成100個提案,「但是最終決策與判斷的還是人類,無論AI工具再怎麼進步、甚至發展出自己的個性,都還是要由『人』來決定採用。」佐藤卓2024年舉辦展覽 《TIME》,展出創作的30件沙漏作品,而沙漏裡頭流動的不是時間而僅是沙子,引人思考「時間」的本質究竟為何。(圖/TSDO提供,攝影:Satoshi Asakawa)

佐藤卓提出一個相當有力道的觀點:如果未來AI持續發展,到了人都可以不用去做選擇的地步,設計就會變成沒有責任歸屬的事。「沒有責任歸屬的東西會長遠留在地球上嗎?我認為不會。」他解釋,簡單做出來的東西亦會輕易地被捨棄,相反地,即便是AI 產出的logo,如果能邀請公司所有的社員一起來表決,將logo放入社員們的意識,經過自己心意所挑選的成果更容易產生共鳴與尊重,就不會被輕易拋棄——就像前面所提到,佐藤卓總會在接到委託後跑到客戶公司做員工採訪,也是這樣的原因。

如此這般,設計出來的logo較可能代代相傳,並加入隨時代演進的低設計介入微調,那麼無論AI甚至是其他工具如何發展,「人心」始終都會是設計可被長久傳承下去的主要因素。 

佐藤卓(Taku Satoh

1955年東京出生,日本平面設計師。1984年創立佐藤卓設計事務所(現更名為株式會社TSDO)至今。曾參與「NIKKA Pure malt 威士忌」商品開發,「LOTTE XYLITOL樂天木糖醇口香糖」、「明治好喝牛乳」產品包裝設計、「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E」平面設計等,以及NHK《日本語遊戲》節目藝術總監、《啊!設計》綜合指導、21_21 DESIGN SIGHT總監等,跨足各領域。興趣是衝浪與拉丁音樂。 

此文章經由La Vie授權轉載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