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一直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早期的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以及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移民共同生活。近年來,隨著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女性及其子女人數增多,他們逐漸成為台灣的「第五大族群」。為了促進文化共融,政府、學校及民間組織紛紛推出多元文化教育計畫,希望讓新住民與當地社會更好地融合。
根據2019年開始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台灣的小學生每週需修習一節本土語文或新住民語文課程,包括越南語、印尼語、泰語、緬甸語、柬埔寨語、菲律賓語及馬來西亞語。政府也規劃培育師資,提供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並逐步建立正式的教師資格制度。
然而,對於許多新住民女性來說,適應台灣生活並不容易。語言隔閡、文化差異、經濟壓力、家庭關係等問題,往往成為她們生活中的挑戰。這些問題與語言學習息息相關,因此,提供適當的語文學習與生活適應支持,對新住民女性來說,至關重要。
新住民女性面臨的挑戰
台灣在1992年修訂《就業服務法》後,來台的新住民人數大幅增加。1994年的南向政策更鼓勵台商赴東南亞設廠,促使越南、泰國、印尼、緬甸、柬埔寨及菲律賓的跨國婚姻增多。
然而,許多新住民女性來台後,面臨以下適應困難:
- 語言隔閡:無法流利使用中文或台語,導致溝通困難,影響日常生活與家庭互動。
- 經濟壓力:就業機會有限,難以分擔家庭經濟負擔。
- 家庭關係:與配偶、婆家相處困難,婆媳問題突顯,導致情緒壓力。
- 親子教育:對台灣的教育方式不熟悉,難以指導孩子學習與溝通。
- 社會融入困難:缺乏社會支持網絡,容易感到孤單與不安。
- 文化衝擊:飲食習慣、價值觀與台灣不同,適應不易。
研究也指出,多數新住民女性在來台初期,因缺乏人際網絡、語言能力薄弱及文化不熟悉,容易感到焦慮、孤立,甚至產生自我懷疑,這些情緒會進一步影響她們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及社會參與意願。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許多新住民女性展現出極強的生命韌性與學習動力,努力克服語言與生活適應障礙,期盼能真正成為台灣社會的一份子,獲得更多認同與尊重。
如何幫助新住民女性適應生活與語文學習?
政府與民間組織已開始提供多種支持措施,幫助新住民女性適應生活,以下是幾種具體的做法:
- 提供語言與生活適應課程
- 中文識字班、臺語或客語課程
- 生活技能班,如銀行、郵局、大眾運輸等相關操作教學
- 生活適應班,認識台灣民俗與節慶活動,幫助適應當地文化
- 認識台灣法律與就醫制度,協助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 增進家庭互動與親職教育
- 夫妻相處與婆媳互動技巧課程
- 親子共讀、全家共遊活動
- 親子保健與育兒課程,協助建立良好親子關係與教養信心
- 提供職業訓練考照,提高就業能力
- 電腦基礎應用課程、手機應用教學
- 美容美甲、烹飪烘焙、照顧服務等技能培訓
- 輔導考取相關證照,如照顧服務員、語言教學支援人員等
- 建立社交網絡,增強自信與歸屬感
- 鼓勵參加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投入教育場域
- 社區母語故事講師培訓,傳承文化並參與社會
- 擔任學校多元文化活動的講師,建立自我認同與社會參與感
- 協助文化認同與多元共融推動
- 鼓勵新住民女性在社區擔任志工、分享母國文化
- 支持她們成為文化大使,促進台灣與母國之間的理解與交流
- 建構「文化拼圖」的教育觀,讓台灣孩子從小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結語
台灣已成為多元文化的社會,新住民女性及其子女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不應該要求他們「完全融入」,而應該以「多元共存」的觀點,尊重不同文化,讓大家可以在台灣共同成長。
雖然新住民女性在適應生活與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但透過學習與成長,她們展現出極大的毅力與生命力。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提供更多的教育與支持,幫助她們更快適應,進而讓社會更加和諧。
未來,我們期待政府與社會各界能共同努力,營造更友善的環境,幫助新住民女性與她們的家庭擁有更美好的生活。讓她們不僅是受照顧的一方,更能成為積極貢獻社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