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新住民的心理健康促進

撰文者: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李玉嬋 特聘教授
撰文者: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李玉嬋 特聘教授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李玉嬋 特聘教授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定義:「對於從國外來到臺灣結婚、移民而定居的人士稱為新住民。」移民署統計顯示,已經取得本國國籍及身分證的新住民人口已經超過 65 萬人,已超越臺灣原住民族的人口  57萬人,佔台灣總人口約2.5%,台灣身為多元族群共存共榮的國家,正步步朝向持正向態度接納所有族群的路上。首先從稱呼上可以看見改變正在發生,在台灣,跨國婚姻移民有各種稱呼,早期被稱為「外籍配偶」、「外籍新娘」如今官方和社會大眾則逐漸使用統一稱呼他們為「新住民」或「新移民」。

近30多年來,新住民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為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尼、港澳、菲律賓。由此可看見除了中國大陸的文化和台灣較為相似外,大多數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跨國來台,首先面臨到的即是語言及文化的隔閡,擔心難以融入台灣社會、他人負面標籤等,造成心理壓力導致生活適應不易。

以下整理出,跨國婚姻或是新住民家庭常有的心理困擾與因應對策:

  1. 語言溝通不良:由於不熟悉台灣地區的日常用語,導致日常對話可能因無法融入與溝通而有孤獨感,也會影響到家庭關係的溝通,如:語言障礙加深婆媳問題,造成心理負擔。建議能參與學習給新住民華語或閩南語的學習課程,除了提高日常用語熟悉度拉近人我距離,更藉此認識更多在台朋友,形成互助支持系統,互相分享打氣不落單,攜手打進在地生活圈。
  2. 文化適應不良:因文化風俗和食衣住行育樂習慣不同,加上並未有熟悉的家人朋友在旁提供社會支持,產生適應不良,另外在跨國婚姻中,不同文化的婚姻觀、夫妻、婆媳相處模式、子女教養方式等也會影響家庭生活,引發焦慮與憂鬱。建議包容接納文化差異的距離感存在,回顧累積自我紓解調適壓力的方法,鼓勵自己能逐漸適應新文化;除了維持與原家鄉人際網絡互助支持,以紓解思鄉之情,也打開心房學習在地人的幸福快樂方法。嘗試使用心理諮商資源,鍛鍊自己更具心理健康韌性復原力。
  3. 擔心社會負面標籤:許多東南亞的新二代擔心因家境清寒、語言受限而課業表現不佳,過度擔心同學對自己新住民家庭的誤解歧視,可能導致退縮而影響適應。除了仰賴學校促進多元文化和諧共處,身為新移住民子女也需要從心重建自我認同感,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心理位置。善用心理輔導諮商資源,可能加速自我探索與去除負向自我標籤,更認同自己的特色與優勢。
  4. 身份認同及歸屬感:遠從異鄉來台灣發展家庭生活的新住民,多少需要經歷文化衝擊產生的雙重身份認同混淆與歸屬感掙扎,摸索了解自己原生家庭雙重文化背景融入在台生活,可以參考請益成功創造身分認同的前輩貴人,照出因應之路;或心理諮商也是陪伴探索找到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及生活定位的有利資源。

心理健康對新住民而言是重要且複雜的議題,尤其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得不到即時處理,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除了提升台灣整體對於多元文化的友善性,也鼓勵新住民主動性的進行自我照顧。透過心理健康 mBMI 檢測: 心理健康 mBMI

B(友)Be-friends 我有好朋友?M(情)Mindfulness 我能好心安?I(義): Identity 我好重要?檢視自己的人際支持親密感、情緒平穩掌握感、自我價值意義感,隨時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並找到提升的方式。

台灣許多縣市政府也提供專門的心理諮商服務,例如:台北市政府提供新住民的免費諮商活動,幫助新住民度過難關,心理師會利用晤談技巧及透過熟悉文化的「新住民通譯員」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家庭的談話討論,協助當事人釐清困擾原因,共同討論出可行與較佳的適應方式,並釐清生活困境與增進家庭互動的諒解,歡迎新住民們多加利用,透過諮商陪伴增進心理健康。

內政部移民署也提供免付費專線:外來人士在臺生活諮詢服務「1990馬上幫您」熱線服務,服務語言有中、英、日、越南、印尼、泰國及柬埔寨等7種,為外國人及新住民提供在臺生活需求及生活適應方面的諮詢服務。呼籲社會大眾持續關注新住民的心理健康、促進對新住民的文化理解,並透過mBMI檢測及即時的諮商專業協助,陪伴新住民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共存共榮於在台灣的新生活。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措施有助於新住民的適應和心理健康維護,一起為新住民創造一個更為友善和支持的環境。 

作者:李玉嬋

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特聘教授、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圓融幸福促進協會理事長。
 長期倡議民眾心理健康促進、心理諮商與悲傷輔導,創建力推「全民心理健康BMI-友情義幸福養心」自我管理解方,以預防心理學減少憂鬱症並提升心理韌性幸福力。

延伸新聞

熱門新聞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icon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