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基隆美術館《第25小時》正式開展!7國17組國際藝術家汲取特殊生命經驗,遊走另一個時空次元

基隆美術館首檔國際大展《第25小時》邀請17組藝術家,透過裝置與互動作品,探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展現城市文化藝術新面貌。 (圖 / 基隆美術館提供)
基隆美術館首檔國際大展《第25小時》邀請17組藝術家,透過裝置與互動作品,探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展現城市文化藝術新面貌。 (圖 / 基隆美術館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開幕不久的基隆美術館正式迎來首檔國際大展《第25小時》,邀請來自7個國家、共17組藝術家共同參與,以藝術家們的特殊生命經驗為引,透過大規模的裝置、影像、互動等形式,探討個人和社會的相互影響,遊走於不同時空次元。 

緊鄰港口的基隆美術館,由傳統文化中心轉型而成,期望以地方人文指標建築之姿帶動城市文化藝術發展,從核心概念「藝術委託行」出發,融入歷史感與當代性,打造出一座屬於基隆人、台灣人,甚至世界各地訪客的美術館,邀請藝術家和觀眾對話,賦予基隆和藝術新色彩。 

《第25小時》回望時空扭曲的錯覺

《第25小時》由林裕軒、黃郁捷擔任策展人,兩人都擁有豐富的策展與國際經驗。兩位策展人從與藝術家的談話間發想,挖掘出彷彿在日復一日之外延伸出的另一個時空,並邀請17組國內外藝術家,藉由作品呈現無法言喻的感受與經驗。《第25小時》由林裕軒、黃郁捷擔任策展人,邀請17組國內外藝術家,藉由作品呈現無法言喻的感受與經驗 (圖 / 基隆美術館提供)

其中,全球性的疫情可說是大家最普遍、最歷歷在目的共同經驗。黃郁捷表示,除了談「事件」本身,也希望能從中細緻地提取、描繪個人感受,並以小見大地回應社會思考,探索世界還有什麼可能?林裕軒則舉例分享,自己年初在日本Tokyo Arts and Space進行駐村計畫時,深入研究面對自然災害的應變方法、再到對於人造災難(勞動與政治)的解度,這些都成為《第25小時》的養分,也讓他與參展藝術家下道基行碰面時,展開一場詮釋災難與政治對話,進而為展覽選入《Bridge》這件作品。 

《第25小時》亮點作品介紹

黃博志《一週八天》

藝術家黃博志長期透過訪談,紀錄世界各地女工的生命經驗,挖掘其中的相似與迥異之處。《一週八天》啟發自藝術家母親「我沒有空」的自嘲,似乎在超時工作的狀態下,唯有一週八天才真正擁有空閒和時間;藝術家的母親說,如果一週有八天,她想去木柵動物園看大象林旺——長時間的工作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跡,所以她總說自己的腿「腫得像象腿一樣」。本次展覽中,藝術家更與風箏師傅合作,將母親繪製的大象製作成真的能夠飛行、掙脫束縛的風箏。

Clédat & Petitpierre《蔓舞奇境》

法國雙人組Clédat & Petitpierre的《蔓舞奇境》,是整個展覽量體最大的作品。這件作品曾在法國龐畢度當代藝術中心、上海西岸龐畢度中心、澳門等地展出,以一株奇異的巨型藤蔓植物為發想,結合多種形狀、色彩繽紛的物件,邀請觀眾踏入空間,透過肢體動作自由探索作品。

鄺鎮禧《綠燈》、《紅氊》

香港藝術家鄺鎮禧藉由重組日常物件,改變其物質狀態與使用方式,來回應自己對社會的觀察。像是《綠燈》就將綠光水平珠置於LED燈版中,把光線過濾成綠色,呈現他在疫情期間體驗到的奇異時間感;而《紅氊》則是剪下紅白相間的防滑磨砂帶中的紅色部分,拼貼出一整面的磚紅色。行走於空間中所感受到的磨砂帶阻力,引導觀眾產生異於平時的身體感,繼而思考人、物件、空間三者關係。

Olaf Nicolai《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

這種異於日常體驗的關係,也可於德國藝術家Olaf Nicolai的作品中感受到。他擅長在空間裝置內,藉由變化媒材的特性,對日常瑣事和既定認知提出圍觀的論點,利用觀者的直覺為支點,放大和提醒特定的感知。《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互動裝置邀請觀眾步入暗間,用光線在另一面由紫外線燈照射的牆上留下痕跡,彷彿捕捉光和時間。

毛利悠子《Piano Solo - Ohara》

今年代表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藝術家毛利悠子,則帶來裝置作品《Piano Solo - Ohara》。疫情期間,藝術家獨自住在琵琶湖山中小屋,錄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創作了這件作品。麥克風收入預錄的海浪聲響和現場環境音,透過程式演算轉成即興鋼琴演奏曲,往來間產生了失準和延遲,而鋼琴當然也無法模擬出海浪的聲響,作品進而點出了自然和人工之間的不協調,與窗戶外的基隆港景色,產生有趣的內外對比。毛利悠子《Piano Solo-Ohara》 (圖 / 基隆美術館提供)

鈴木悠哉《內庭/外庭》
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以基隆作為田野調查的基礎,觀察家戶前那些擺放著植栽和無用之物的小花園,將這些物件以繪畫形式抽象化,映照出「私人/公眾」之間的灰色地帶,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和記憶與外頭的物質和社會之間的連結,試圖呈現這個想像中的花園,以及人類如何與周遭環境連結和抵抗。

展覽期間,下道基行也將帶領工作坊,跟觀眾一同在基隆以「看不見的風景」跟個大家走入基隆街區,用自己的方式紀錄、找尋那延伸自日常生活的感知不同時空。

車在民 《綠幕與迷宮》

這是一支由韓國勞動部與藝術家車在民合作的錄像作品。影片內容非常單純,就是紀錄一位電纜工人的每日日常,藝術家捕捉工人全身繫滿了鋼鎖然後爬上電線桿、徒步走在大街小巷鋪設電纜線等。最特別的畫面,是對於工人手部動作的特寫——當電纜線被抽離、工人的手卻持續操作,邀請觀眾反思在價值至上的社會裡,勞動剩下什麼意義?

《第25小時》展覽期間規劃多場策展人、跨界專家帶領的導覽和活動,還有日本藝術家下道基行於基隆舉辦「看不見的風景」工作坊,帶領大家走入基隆街區,而驫舞劇場也將策劃2場親子和樂齡專屬的〈自由步〉工作坊等。

參展藝術家名單:
車在民、陳為榛、丘智偉、鄭栖英、伊凡・克萊達特&可可・佩迪皮耶、黃博志、高雅婷、鄺鎮禧、賴科維、林冠名、毛利悠子、歐拉夫・尼可萊、下道基行、鈴木悠哉、曾家偉、亞魯、楊健生(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

《第25小時》

展覽日期|2024年9月26日至12月1日
展覽地點|基隆美術館(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此文章經由La Vie授權轉載

延伸新聞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