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高中以前,潤餅對我而言幾乎是陌生詞彙。直到升上中壢的高中後,生活重心從小鎮移至都市,補習前的黃金兩小時常與朋友穿梭小吃攤,從雞排紅豆餅到手搖飲無一不嚐。油炸外食吃多了,劉家潤餅那一捲滿滿青菜、香氣撲鼻的潤餅,便成了偶爾的「修行」。那份清淡在當年重口味青春中顯得突兀,卻也鮮明得令人難忘。
潤餅的故事遠比我初次接觸的場景更為深遠。從春秋戰國時期五辛盤的祈福傳統、到寒食節因紀念介子推不得開火的冷食演變,潤餅揉合了歷史、節令與人情。金門稱它為薄餅、七餅,流傳著妻為夫備食的浪漫故事;而在臺灣,更在清明、春節等節日中,成為象徵家族團聚的代表性食物。餅皮厚薄皆是餅人真功夫。(圖/翻攝自旅讀)
無論是以蛋絲還是蛋酥、包皇帝豆還是油麵,潤餅的千變萬化,正如每個家庭的歷史與味覺偏好。美食作家稱它為沒有文字的族譜,一張餅皮記錄一個人的身世背景與飲食文化。時至今日,從古早味潤餅攤、夜市小吃,到新式潤餅品牌包入韓式泡菜、泰式打拋豬,各地滋味交融,潤餅在傳統與創新間尋找新生命。新竹在地特色糕點「水潤餅」,口感「水軟水軟」而得名。(圖/翻攝自旅讀)
青春的味道、家族的回憶、節慶的溫度,原來都可以被一張薄薄的餅皮緊緊包住。你吃的潤餅,又藏著怎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