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ENTER到主內容區
:::

不明原因腸胃道出血需當心!可能是主動脈瓣膜狹窄「海德氏症候群」

腸胃道出血但腸胃鏡檢查正常?當心是「海德氏症候群」(圖/Heho健康提供)
腸胃道出血但腸胃鏡檢查正常?當心是「海德氏症候群」(圖/Heho健康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常見於老年人的結構性心血管疾病,輕者可能毫無症狀,重者則會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猝死。此病症因心臟血流無法順利輸出,多數患者血壓並不高,容易被忽略或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混淆。然而,根據統計,當患者出現心衰竭症狀時,平均壽命僅剩兩年。

瓣膜狹窄的成因與症狀
主動脈瓣膜狹窄可分為鈣化性、退化性與風濕性三類,其中以退化性最為常見,多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正常瓣膜張開面積約為2.5平方公分,但狹窄後僅剩約1平方公分,使心臟需加倍用力泵血,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初期:心絞痛、喘氣、胸痛、疲倦、食慾降低。
♠ 後期:心因性猝死或腸胃道出血(稱為海德氏症候群)。主動脈瓣膜圖(圖/Heho健康提供)

難以診斷的「海德氏症候群」
部分患者可能因瓣膜狹窄導致腸胃道出血。即便胃鏡或腸鏡檢查無異常,也需警覺是否為心臟問題引起的小腸血管增生出血。針對不明原因的血便或腸胃道出血,應考慮進一步檢查主動脈瓣膜。

手術為根本解決之道
輕症患者可能僅需觀察,但病程惡化可能迅速進展,僅靠藥物治療難以從根本解決。治療方法主要有:

♠ 開胸瓣膜置換術:剪除受損瓣膜並植入新瓣膜。
♠ 經導管瓣膜置換術(TAVR):經由導管技術植入瓣膜,無需開胸,適合高風險患者。

醫師提醒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諶大中強調,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不可逆的結構性疾病,患者應積極尋求醫師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並定期追蹤,避免錯失治療良機。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多樣且易被忽略,民眾需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方能延長生命,改善生活品質。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諶大中(圖/Heho健康提供)

延伸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