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縫紉時光裡的愛與夢想- 尼泊爾新二代 蘇璁璿、劉子安姊妹的環保創生路

一款融合尼泊爾文化與環保理念的布包,劉子安(右二)展現了新住民與台灣的深度融合,並散發出無比的永續精神(圖/翻攝自公民新聞)
一款融合尼泊爾文化與環保理念的布包,劉子安(右二)展現了新住民與台灣的深度融合,並散發出無比的永續精神(圖/翻攝自公民新聞)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用布料縫起親情,讓文化延續生命

一塊布,不只是布,它是文化的印記,是家的連結,是記憶的溫度。來自新住民二代的姊妹檔──蘇璁璿與劉子安,以父親家鄉尼泊爾的傳統布料為靈感,結合雲林的地方特色,手工製作出一款款充滿故事與溫度的環保布包。這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致敬,更是對親情與文化傳承的珍視。

她們的創作不僅大獲好評,更榮獲移民署「築夢計畫」選拔,成為新住民家庭深度融合台灣社會的最佳見證。這些布包不只是環保產品,更是承載回憶與夢想的藝術品,象徵著文化的交融與創生的無限可能

父親的針線,縫起兩個家的牽絆

在這場文化與環保的美麗相遇中,父親劉平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他來自尼泊爾,曾是加德滿都五星級飯店的經理,年輕時與來自台灣的教師蘇嬙慧相戀,最終攜手共築家庭。移居台灣後,劉平漢雖然面對語言與文化的挑戰,卻選擇用針線活來傳遞家鄉的情感。他的手藝不僅讓家人感受到尼泊爾的溫度,也成為女兒們成長過程中最深刻的記憶。劉漢平(右二)面對語言與文化的挑戰,卻也用縫紉技術將尼泊爾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圖/翻攝自公民新聞)

蘇璁璿與劉子安從小就在父親縫紉機的聲音中長大,學會如何把布料拼接成一件件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對她們來說,每一針一線不只是工藝,更是一種情感的流動,一種將尼泊爾與台灣緊密相連的方式。她們的布包設計不僅展現異國文化之美,也成為一種獨特的「新住民語言」,訴說著家的故事。

縫紉,是一場傳遞愛與夢想的旅程

展望未來,這對姊妹希望讓環保與文化交織出更多可能。她們的設計核心圍繞著「再生」,希望在創作中融入更多尼泊爾傳統手工技藝,並持續實踐環保理念,讓每一個布包都能成為「文化延續」與「綠色永續」的象徵。

然而,她們的夢想不僅止於布包,更希望這段旅程能夠鼓勵更多新住民及第二代珍惜自己的文化根源。她們相信,語言與文化不該是限制,而是讓自己在兩個家鄉及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力量。

這對姊妹用針線繡出夢想,也將親情、文化與環保精神縫進了每一款手作布包中。這不只是設計,而是一場來自家的愛與傳承之旅。
談到未來,蘇璁璿(左一)與劉子安(左二)都表示希望以「再生」為設計核心,融入更多傳統尼泊爾文化和環保永續精神(圖/翻攝自公民新聞)

金句:💡「敢作夢,就有機會活出自己想要的姿態

延伸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