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全球新聞網 曾俐瑋/臺北採訪報導] 舉辦過三屆「印尼蠟染藝術節」的Kartika Dewi說,第一屆的活動在戶外舉辦,服裝秀相當精采,成功地受到了不少矚目。第二屆的活動就移師臺博館室內場館舉辦,除了可以製作更多展品簡介,讓參觀民眾更加了解Batik外,活動還增加了副主題Tenun(印尼傳統編織技術),呈現更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場館中的12個窗戶,各掛上了一張Batik,每張蠟染布都說明了不同的主題,不同的設計思維,更蘊含了不同的哲學思維與文化內裡,在陽光打進的影像中熠熠生輝。第二屆活動開始,增加了競賽的環節,除了服裝秀以外還有攝影競賽,參加的隊伍不僅只有印尼人,也有很多臺灣人與外籍人士參與。
今年甫落幕的「2019年印尼蠟染藝術節」,除了原有的蠟染Batik主題之外,又加上了Jumputan這項技藝。Jumputan的技術其實源於中國,傳播至印尼和所屬群島,在蘇門答臘及其東部的城市巨港,婆羅洲、爪哇島、峇里島都有其美麗的身影。這種類似臺灣藍染的傳統染布技藝,不同於Batik是用「畫」的方式來製作,Jumputan是用綑綁的方式染布,色彩繽紛,與Batik一樣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Dewi認為,之所以在每一次「印尼蠟染藝術節」都增加其他主題,除了讓展覽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元外,也能更增加文化推廣的深度與廣度。今年加上Jumputan這個傳統技藝展示,更是一種文化融合的表現,這種源自於中國的染布技術,在臺灣也有,在印尼也被發揚光大。可以說這些優秀的傳統技藝流傳廣佈,但是各地都會產生自己的文化特色,推廣這些特色,讓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馬上找到了相互融合之處。
「雖然因為語言的隔閡,不同國籍間的人也許不能彼此了解。但是我認為可以用藝術文化作為突破點,因為文化的範圍更深更廣,更容易引起人們心中的共鳴。」喜愛藝術的Dewi這樣說,認為自己每回辛苦籌辦的「印尼蠟染藝術節」都是一次次的「文化外交」。她很高興有這樣的機緣能夠將印尼文化,以繽紛斑斕的蠟染藝術呈現在臺灣人的眼前,並且每次都得到參與民眾良好的反饋。未來Dewi也會持續做下去,期待「文化外交」能為臺灣、印尼的交流帶來更正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