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粗獷派建築師》刻劃移民辛酸 勇奪金球獎

長達7年製作的《粗獷派建築師》電影,描述戰後移民血淚歷程。 (圖/翻攝自Pexels)
長達7年製作的《粗獷派建築師》電影,描述戰後移民血淚歷程。 (圖/翻攝自Pexels)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粗獷派建築師》一片榮獲第 82 屆金球獎三項大獎:戲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這部電影講述了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特 (László Tóth) 的動人移民血淚歷程。電影中深入刻劃,追尋美國夢,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圖/翻攝自Pexels)

電影情節設定,拉斯洛托特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存,帶著滿身傷痕和對未來的憧憬,移民到美國展開新生活。然而,美國夢卻與想像截然不同。他原本是布達佩斯備受推崇的建築師,但在美國卻飽受歧視和不公,難以施展才華,更遑論重拾昔日的社會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英文片名 「The Brutalist」 指的是「粗獷主義」 (Brutalism) 建築風格。粗獷主義興起於二戰後的歐洲,強調功能性、簡潔的線條和未經修飾的建材,如清水混凝土。男主角在電影中的創作,正是體現了這種風格的精髓,也反映了他在時代洪流中,堅持自我、突破困境的過程。

《粗獷派建築師》探討了移民經歷與藝術創作之間的相似性,一開始大膽、創新、與眾不同常會受到周遭的人無情批評,但隨時光流轉,才華洋溢與具體貢獻,終將贏得讚賞。
異鄉奮鬥的移民,展現生命堅忍韌性,都值得被尊重。(圖/翻攝自Pexels)

飾演男主角的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被封為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也透露,他真實家族成長歷程與電影情節類似。他的母親出生於布達佩斯,在 1956 年的匈牙利革命中被迫逃亡,成為難民,最終移民到美國追求藝術夢想,這段經歷與男主角拉斯洛遭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粗獷派建築師》呈現移民在異鄉奮鬥的縮影,提醒著我們,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只要不放棄,展現生命堅忍韌性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