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全球新聞網 曾俐瑋/花蓮採訪報導] 站在移民署東區新住民座談會演講臺上分享的陶氏桂,結婚後來花蓮已經11年,從小生活在越南北部的她,如今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相同的只是面對生活樂觀堅毅的精神。她總是活力十足地站在講臺上,勉勵著所有來臺的新住民姊妹:「面對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我們就是要努力去克服!」陶氏桂相信,積極向上必然會得到報酬,上天不會薄待任何一個刻苦學習的人。
感謝家庭與臺灣社會對新住民接納友善
性格正向的陶氏桂,從不諱言自己來自於發展較為落後的「北越」,從小家境並不優渥,且每天都有許多農務工作,無法讓她受到很多教育。即使如此,她身上卻散發出一股強大的自信心,並不擔憂別人如何看待她的過去,那是被生活磨練過後,所學習到的開放心胸與智慧,這樣的人格特質都帶領著她與身邊的人,能站在世界光明之處。
陶氏桂向新住民姊妹傳遞的正能量,也源於她內心懂得感恩的那一面。「我很幸運,一到臺灣就有準備好接納我的家庭,來臺第三天,公公、婆婆就帶我去報名中文班學中文,也陪著我去移民署服務站辦居留。」陶氏桂說,新住民來臺後必須在15天內拿到居留證,所以在臺灣第一個接觸到的單位就是移民署,所有姊妹們剛來時因為語言不通,都十分緊張。所幸,移民署的傳單都有多國語言,她們看到時覺得貼心又安心,感受到這個社會正伸出溫暖的手要接納她們,並透過多種管道,引領新住民姊妹們適應在臺灣的新生活。
因為感受到家庭與臺灣社會所釋出的善意,陶氏桂以「努力」來回報,她總是勉勵新住民姊妹要勤奮地自我學習,先學好中文,融入社會以後,才能讓其他人更認識妳,讓大眾更懂得尊重新住民與他們的母國文化。「學習語言也常有許多辛苦的時候」,陶氏桂說,剛開始她沒有駕照,都必須騎腳踏車去上課,因為家中開設民宿,所以也必須幫忙。她明白新住民姊妹們要照顧家庭並不輕鬆,但也要抽空自我學習,這在未來教養孩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盡可能努力,融入臺灣社會生活,才會為自己與家人拚搏出美麗的未來。
政府多項措施關懷助新住民適應在臺生活
「還好臺灣社會很溫暖,政府單位也有很多協助新住民的措施。」陶氏桂說,移民署和地方政府,時常連結許多在地組織,開辦各項生活適應班,讓姊妹們除了學習語言,也有機會學到各種在家庭中、職場上都能發揮的技能,這些資源積極地協助姊妹們適應在臺灣的生活。更可貴的是,許多設計給新住民姊妹的課程,也時常會聆聽姊妹們的心聲,以她們真實的需求來設定。
對陶氏桂來說,移民署就是她在臺灣的娘家,來臺生活11年,每一年服務站都固定時間到家中探訪,確保新住民的在臺生活順利且安全無虞。陶氏桂說:「每當移民署來探訪的日子到來,她就知道又過了一年,也很開心這樣一直被關心著。」
開設「越南故事屋」、越語班引薦母國文化
除了讓新住民快速適應在臺生活外,陶氏桂知道,移民署和臺灣的其他公、私立單位,都有許多協助新住民完成夢想的計畫。家中開民宿的陶氏桂,向婦權會申請經費,運用民宿空間開辦「越南故事屋洄瀾小站」,引進了1,000多本越南語的繪本、故事集,讓新住民媽媽們能夠帶著孩子讀自己母語的繪本。
「說母語是值得驕傲的事!」陶氏桂說,她不希望孩子去閃躲新二代的身分,應該要對自己的出身充滿自信與認同,如果新住民子女羞於說出媽媽的語言,會令她覺得很心痛,這是她創辦「越南故事屋」的初衷,要讓孩子學會尊重母親的母國文化,並且培養母語優勢。
為了更進一步搭建社會與母國文化的橋樑,陶氏桂申請由移民署新住民發展基金所補助的「新住民女性創業加速器計畫」,開設越南語教學班。越語班分為成人班、兒童班,教學的內容除了語言學習,也有很多文化課程,除了幫助孩子學習媽媽的母語外,也協助社區的想去新南向發展的臺商、有新住民媳婦的家庭能更加瞭解她的母國文化。越語班發展得相當不錯,受到大小朋友們的喜愛,她也能聘請一位新住民姊妹來當越語老師。
持續努力望回饋社會
陶氏桂說,新住民孤身離開母國結婚來臺,彷彿是一場人生賭注,她的運氣不錯,賭贏了,遇見接納她的家人,從到臺灣的那一天起,就盡心幫助她適應新的生活。家人幫她報名國小補校,她也很爭氣地一路學習,如今已拿到高中畢業的學歷。為了充實將來回饋社會的能力,陶氏桂正努力準備大學考試,她的志願是就讀社工系,希望未來能學習到更多的專業,讓新住民姊妹更融入社會。「我們要持續不斷地努力!」陶氏桂堅定的語氣中,包含了許多對自己與其他姊妹們生活順利的期許,也讓人感佩她堅毅開朗又正向大方的性格,鼓舞著每顆在異鄉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