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民眾深入了解台灣教育發展,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即日起至3月16日,在該中心2樓特展室舉辦「臺灣百年教育—文具與教科書」特展。展覽透過清代至今的文具與教學工具,呈現教育演變,邀請大小朋友穿越時空,一同探索台灣教育的發展歷程。
本次展覽由台北市老松國小與鄉土教育中心合作舉辦,並邀請古地圖收藏家、高傳棋老師參與策展。展品涵蓋各時代的文具、教科書,以及圖文、有聲書、影片等,呈現多元教育風貌,見證百年來的學習變革。中心主任張欽鵬表示,展覽規劃「台北百年教育簡史」、「歷代教學工具」、「教科書的演變」、「課間10分鐘」、「修學旅行與遠足」、「放學與畢業」等主題區,橫跨清代、日本時期至現代,呈現教育文化的轉變。清代學子手抄四書五經的讀冊紙、光緒年間的《省身鑑續編》與《忠孝集》(圖/翻攝自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
策展人高傳棋指出,台灣教育在清代與日治初期,私塾、書院與公學校主要依賴「紙筆、教科書與黑板」授課。隨著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教學輔助工具日益多樣,從簡單的紙本教材逐步擴展至更具專業性的教具與設備。
珍貴教學文物見證教育發展
展覽特別展出1950至1980年代教師使用的輔助教具,如1950年代謄寫蠟紙、1960年代大型算盤、1970年代地球儀、大三角板,以及拼圖、台灣島模型、兒童注音與數字學習教材等。透過這些展品,觀眾可一窺不同時代的教學方式與工具演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子計算機尚未普及的年代,算盤是重要的計算工具,珠算課曾是學校必修科目,尤其商業學校更仰賴大型算盤作為教學用具。此外,展覽回顧了早期教科書的發展,展出從荷西時期傳教士編譯的拼音教材,到清代學子手抄四書五經的讀冊紙、光緒年間的《省身鑑續編》與《忠孝集》,再到日治昭和年間的《看圖識字課本》與戰後台灣出版的《三民主義表解》等,完整呈現台灣教育的歷史脈絡。
展現歷代學生用品與教育文件
現場還展出清末書院的讀書本、日治時期公學校與小學校教科書、1940年代私立艋舺幼稚園公文書、1950年代師範畢業生服務手冊、1960年代台灣大學教職員錄,以及1950至2000年代學生使用的各式書包、制服、軟硬墊板與文具等,展現不同時期的學校生活。1950至2000年代學生使用的各式書包、制服等(圖/翻攝自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
這場展覽不僅是一場文具與教科書的展示,更是一趟溫馨的時光之旅。透過這些珍貴文物,觀眾可回顧台灣教育的成長軌跡,喚起學習時光的記憶。展覽自即日起至3月16日開放,春節期間(1月27日至31日)休館,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參觀。詳情可至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網站** (http://hcec.tp.edu.tw)查詢,或洽02-2336-1704分機30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