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重點新聞

專訪日本新生代自然系建築家o+h:從Copal兒童遊樂場到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建築就要受人喜愛!

左圖為大西麻貴(左)與百田有希(右)於東京辦公室前。在此才結束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策展的新生代建築家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親身分享他們一路走來的建築思考。(圖/La vie授權提供)
左圖為大西麻貴(左)與百田有希(右)於東京辦公室前。在此才結束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策展的新生代建築家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親身分享他們一路走來的建築思考。(圖/La vie授權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近年談到日本建築,似乎不可忽視一股「自然系」的設計流派。在此才結束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策展的新生代建築家大西麻貴與百田有希,親身分享他們一路走來的建築思考。而我們也透過他們的眼睛,透視日本文化中,建築為何與自然緊密相依。 

走進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館外園圃上方覆著一片淨白的織布網格遮頂,讓陽光隨風投下斑斕而搖曳的光影,1樓有個小巧的溫泉陶池,上方懸著的小陶石彷彿隨著氤氳的蒸汽輕輕由中庭洞口飄上充滿日照的通透展間,感官上如此輕盈。

日本館的策展主題《追求受人喜愛的建築》(Architecture, a place to be loved)由新一代日本建築家大西麻貴+百田有希(o+h)策劃,1樓的木質吧台和工作坊為人們提供交流的場所與親近日本老與新工法的場域,並在2樓展示日本建築如何與大自然緊密相連。

兩人分享,「由於雙年展會場很大,人們經常沒有足夠時間慢慢品味每件作品,感受陽光和風穿過空間的美好,透過展覽創造能夠與訪客互動的機會,希望使他們與日本館產生共鳴,共同思考『受人喜愛的建築』(愛される建築)到底意味著什麼。」

將建築視作生物,如面對生命體般呵護

對大西與百田而言,建築不只涉及建體空間本身,更要將周圍環境甚至城市囊括進來。如他們的早期代表作「二重螺旋之家」(2011)中,盤旋建築外的木質樓梯讓通往私領域的路徑成為建築體驗的延伸,街景映入眼簾。

周遭環境與建築體驗融合的概念也可在日本傳統茶室文化找到,兩人解釋,「茶室的建築體驗包含從屋外的等待、移動至屋舍入口後鑽過躙口進入茶室的整套過程。這意味著建築體驗不僅止於建物本體,而是從街區到庭園,再到建築內的一連串過程。」

談及日本傳統文化,建築與外界自然環境的界線素來曖昧,這成為日本當代建築實踐中一種頗具代表性的樣貌。他們說明,這與傳統文化中的泛靈論(アニミズム)密切相關,人們認為大樹、岩石、爐灶等萬物都有神靈依附,因而將物體視為一個個生命體,尊重其存在的價值與本質。

「在日本潮濕多雨的氣候下,人們必須每天進行打掃和修復等維護工作,才能延長建築壽命。(日本)偏好通風良好、通透舒適空間的美感價值觀,並不只成立於建築本身所呈現的樣態,更是透過人們與建築的互動關係,日積月累下才誕生的。」

這次在日本館展出期間,他們與當地工作人員充分溝通這分源於日本傳統的理念,當他們更投入在每日維護、向遊客導覽的過程中,無論自己或訪客都能感受到因認同展場所溢發的生命力。

當初打造展館的建築師吉阪隆正曾說過「所謂的創作,就是將生命注入其中」,而大西與百田延續了此概念,希望人們與「牠」互動,從中加強關係。他們將建築看作是有生命的生物,如同對待孩子一樣加以培育。

「這跟我們面對孩子時,不會單就其角色或能力去衡量他們的價值是一樣的,面對建築時也不該只看它的機能性,應該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它的個性,並包容不完整或未完成之處,期待在愛護、培育下所產生的變化。」

早在o+h創立之初,2006年、在長野縣森林的千之瀧的別墅提案中,兩人就開始秉持這樣的思考,當時他們自問:是否有可能讓建築像林中的鹿和貓頭鷹一樣存在?牠們融入環境的靜立姿態啟發了浮空設計。快轉到現在,正在進行中的2025大阪世界博覽會(Osaka Expo 2025)休息設施,計畫打造一個外觀如動物皮毛、讓人的五感都能感到舒適的場域。「透過將建築視為生物而非人造物的方法論,可以重新理解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 

對話中,感受建築與自身的連結

談起日本近代建築團隊如SANAA和Atelier Bow-Wow,經常是由雙人、不同性別組成。大西與百田從大學時期就並肩作戰,已然發展出明朗輕快的對話創作模式,他們分享,「由兩位建築師組成的團隊能使設計過程充滿對話性和能量,不論任何想法,透過交換意見來發展設計方案。」

兩人因不同的發展路徑而更有所激盪,曾在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師伊東豊雄事務所工作約5年的百田提到,「伊東先生善於運用語言激發創造力,當面對不同意見時,會如鐘擺般在論點間搖擺,思考如何融合互相對立的事物觀點,會議中也經常拋出如『什麼是會呼吸的建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這令團隊成員能各自多方探索可能性。

向來是獨立活動的大西,表示不免羨慕百田師徒制般的近身經歷,她則是在一路上的合作中,拾起不同人顯露的智慧,像是學生時代從指導教授竹山聖學到如風般靈活優雅的生活態度、於伊東豊雄身上知曉作為建築師的美好,現在也從同在橫濱國立大學教書的西澤立衛(與妹島和世共理SANAA)身上看見另一種以建築理解世界的觀點。

o+h的設計正始於對話,這並不止步在大西與百田兩人之間。「如果要建造一座長存於城鎮中的公共建築,我們希望讓當地居民參與過程,使其真正成為地方發展的一部分。」Good Job!Center香芝(2016)透過不同方向的牆壁引導人們的視線和行動路線,使空間更加活躍,並提供居民與身障者舒適的工作空間。(攝影:Yoshiro Masuda)

他們提到「Good Job!Center香芝」(2016)是創作上的重要轉折,委託方蒲公英之家在地活動50餘年,致力協助身心障礙者透過藝術與工藝發揮創造力,「我們可以如何設計空間,讓身處其中的人們能自然而然承認和珍視彼此的差異?從那時起,這成為我們在設計公共建築時必須考慮的問題。」這些思考的痕跡,也可在他們近期收穫2023年日本建築學會賞的「山形市室內兒童遊樂場Copal」(2022)中見到。 

而在施造「多賀町中央公民館」(2019)的過程中,他們定期舉辦地區會議「多賀交談所」、自主學習會,邀請居民、市政府職員等一同參與,也挖掘在地飲食文化、進行山區林業工作訪談,還與身心障礙人士一起舉辦紡織工作坊,許多在完工後仍持續進行。而由於這些建築從設計過程開始就極具互動性,其他事務所成員、工程師與當地居民、營造者也能自由參與在自然對話中,思考並親身感受建築與自身的關聯。

讓建築成為大家共有的存在

這些時間、這些對話是非常珍貴的,不僅幫助o+h全面理解地方與案例,並讓社群在面對困難時,有力量共同克服。在專訪前,日本才歷經能登半島震災。這座島國素來與台灣一樣同災禍共存,「與其奮力對抗災害,倒不如敬畏自然的力量並與之和諧共存。」大西與百田認為社區與建築的關係在日常中就要注重培養,即便發生災難,也能仰賴正向積極的力量重建家園。

此時,社區的交流場域就顯得至關重要。「這樣的場所必須要讓無論是嬰兒、老年人或是身心 障礙者,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自由參與,而地方社區居民也能自行運營。」他們說明311地震振興計畫「Home for All」一環、與伊東豊雄共同合作的「東松島兒童之家」(2013)就是以此為目標。與伊東豊雄合作的東松島兒童之家(2013)以錯落的3棟小屋,為孩童與家人營造出一個彷彿「適合所有人的房子」,感覺像個小鎮的家屋。(圖/o+h提供)

他們坦言,在2011年的311地震之前,曾認為建築更多關乎個人創造力,「可現在我們想要挑戰的是,如何從個人出發並超越個人,使建築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存在。」

「我們開始從事建築工作沒多久就遇到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因此深刻體會到思考建築本身外,同時也須與當地居民交流,而創造與土地歷史深深相連的建築是何等重要。」

在2023年竣工的「熊本地震紀念館KIOKU」,開窗和屋頂的方位設定刻意朝向阿蘇火山外輪山與火山口,由建築內部就呼應到遠處景觀,創造跨越場域範圍的空間感官。建築材料多源自附近阿蘇與山鹿地區, 與當地兒童一同拋光的人造石招牌,在在提醒人們面對災禍的記憶,以及社群共有的情感與韌性。

談到未來計畫,鹿兒島縣正面臨人口老化與外流,原本散布櫻島上的8所中小學將統合為「櫻島義務教育學校學校」。他們正為此進行設計,通過名為「書本通道」的走廊相互連接,錯落的分區空間設計向周遭開放,空間更創意靈活了,也讓學校成為像家一樣的地方,「我們希望學校不只是一個學校,也讓整個櫻島成為可以學習的場所。」

無論自然與社區都成為了教室,而對於大西與百田來說,建築是人與社區、與自然的情感連結點,建築是如此讓人心愛的地方。

o+h大西麻貴+百田有希(onishimaki+hyakudayuki

創立於2008年。大西麻貴和百田有希兩人在就讀京都大學期間組隊參賽,以千之瀧的別墅提案(2006)得獎前便開始合作關係。代表作品有二重螺旋之家(2011)、Good Job!Center香芝(2016)、山形市室內兒童遊樂場Copal(2022,獲2023年日本建築學會賞)等。擔任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策展人。

文|高綺韓、吳哲夫
攝影|吳哲夫、Kai NakamuraTakumi OtaYoshiro MasudaYuma Harada
圖片提供|Copalo+hThe Japan Foundation 

此文章經由La Vie授權轉載

延伸新聞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