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走出家門做義工 印尼新住民Dewi打破歧見秀自己

走出家門做義工  印尼新住民Dewi打破歧見秀自己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 曾俐瑋/臺北採訪報導] 來臺灣生活已經超過25年的Kartika Dewi,現在是世界印尼僑民聯誼會臺灣分會長。年輕時的Dewi在泰國學習珠寶設計時認識了她的先生,沒想到這份因藝術結緣的姻緣,將Dewi帶到異鄉生活,展開了與臺灣的深厚緣分。

「剛到臺灣時我的先生很保護我,甚至不太讓我學中文,我們在家都用英語交談。」Dewi這樣說,當年臺灣社會風氣還很保守,對異國結婚來臺的女性時常抱持著偏見,她的先生為了讓她生活愉快,刻意不讓她學習中文,減少她面對別人不友善言語時的尷尬。但是堅強的Dewi並不安於只是在家中當家庭主婦,接受家人的陪伴跟保護,她覺得要打破別人的偏見,就必須要走出自己的一步,表現出自己和母國文化的真正本色,讓其他人認同與接受。

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後,Dewi走出家庭,到許多地方去擔任義工,也連結了印尼在臺僑民的許多力量,推廣印尼與臺灣兩地之間的民間交流,「印尼蠟染藝術節」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而生。

蠟染(Batik) 是一種古老的服飾手工藝,這種傳統技藝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有發現,包含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奈及利亞等。東南亞的許多國家曾經爭相宣告對這項傳統工藝的所有權,一直到200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印尼的蠟染納入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這個所有權之爭才暫告一段落。自此之後,印尼將每年的10月2日訂為印尼蠟染日(Hari Batik),在這一天全部的印尼人都要穿上蠟染製成的服飾,來慶祝這個代表國家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節日。

世界各地的印尼僑民,為了推廣母國的藝術文化,也自發性地舉辦各項蠟染節慶祝活動。Dewi認為,在臺灣生活的印尼新住民、移工、留學生、僑民或商務人士因為兩地交流漸頻的關係人口增長,是時候也該由僑會舉辦「印尼蠟染藝術節」,讓臺灣人能好好了解這個印尼人引以為傲的傳統技藝,增進臺灣與印尼之間的文化交流。

由於Dewi平時就在國立臺灣博物館擔任推廣印尼文化的義工,所以「印尼蠟染藝術節」就有了與臺博館合辦的契機。自2017年開始,發起人Dewi連續三年與臺博館合辦「印尼蠟染藝術節」,活動除了展示蠟染的成品、技術以外,還有服裝走秀、攝影競賽,或是推廣給大眾的手作課程。每一年的活動都比往年的更豐富精彩,得到許多參與者良好的迴響。

來自印尼的新住民Kartika Dewi,穿著印尼蠟染(Baitk)受訪。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