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天氣劇烈變化,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來說,就像是「大發作示警」,全身可能出現紅腫、紅疹、劇烈搔癢與大量脫屑,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一名 17 歲的夏同學自出生以來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尤其換季時,皮膚嚴重脫屑,夜間搔癢導致失眠,白天無法專心上課,甚至抓破皮膚流血,讓家人十分心疼。今年台灣已核准兩款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透過精準治療發炎反應,為病患帶來快速且有效的控制效果,提升治療信心。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病 可能增加糖尿病、心臟病風險
根據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因遺傳、免疫與環境交互作用造成的「免疫失調」慢性病。國內 10 歲以上異膚病患中,有 37% 為一年內多次發作的中重度患者,需要藥物控制。然而,許多病患因傳統治療效果有限、害怕類固醇副作用,或受照顧者影響,而對治療態度消極,導致病情反覆發作。
研究發現,長期發炎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及血糖代謝。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異膚病患罹患糖尿病風險較一般人高 46%,中重度患者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31-36%,重度患者罹患腦血管疾病風險更高出 34%,顯示長期穩定治療的重要性。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圖/Heho 健康提供)
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 精準控制病情
傳統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方式,包括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但長期使用可能影響肝腎功能,增加感染風險,甚至導致停藥後發炎反彈。許多病患因擔心副作用,不願持續服藥,導致病情惡化,陷入「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
目前,醫藥界透過深入研究,找到異膚發病的特定細胞激素,並成功研發新型治療方式,如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今年台灣核准的兩款口服標靶新藥,能快速止癢並改善皮膚症狀,副作用較低,病患接受度提升。異位性皮膚炎也與濕疹、食物過敏、氣喘及慢性鼻炎息息相關(圖/Heho 健康提供)
穩定治療 讓異膚病患重拾生活品質
夏同學在使用新型口服標靶藥物後,一週內搔癢感明顯改善,四週後皮膚狀況大幅好轉,睡眠品質提升,自信心增加,課業表現也有所進步,至今已穩定治療一年。
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邁向精準化,病患應穩定服藥,以降低復發風險。對於擔憂疫情影響就醫的患者,口服藥物可透過連續處方減少進出醫院的機會。此外,病患需搭配良好生活習慣,如環境清潔、規律作息及戒菸,若有心血管疾病,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以降低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