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故宮「築城風雲」開展!首見府城小西門城瓦 重現台灣築城歷史軌跡

「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特展(圖/翻攝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特展(圖/翻攝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故宮博物院於12月14日推出「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特展,透過院藏文獻、古籍及府城舊瓦,帶領觀眾回顧台灣自17世紀以來,歷經荷蘭、西班牙與清朝等不同時期的築城歷程,見證城牆如何隨著歷史變遷而演化。 

展覽第一單元「這裡的『城』不一樣」介紹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西班牙帝國於台南、基隆、淡水等地建造的西式堡壘,如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及淡水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等。其中,展出的荷蘭作家弗特·達波(Olfert Dapper)所著《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完整呈現熱蘭遮城的原貌。歐弗特•達波(Olfert Dapper)所著《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圖/翻攝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清朝初期對台灣築城態度消極,雍正三年僅以刺竹、木柵圍城,旨在節省財政支出。然而,林爽文事件暴露城防不足,乾隆時期清廷轉為積極建設城池。第二、三單元「擺盪與猶疑之行」及「城牆的加固改造」展出重要史料,包括府城小西門殘瓦,見證這一轉折點。 

晚清時期,面臨外來勢力挑戰,清廷大規模興建新城池,恆春、台北及台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第四單元「外力刺激下的變貌」中,光緒元年批准台北建府,並於1884年完成台北府城,2024年正值建城140週年。 

第五單元「基層之力」則聚焦民間自力建造的土城,雖規模不如官營城池,卻展現台灣民間自主防衛的意識與合作精神,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多元樣貌。 

策展人蔡承豪指出,清代城池並不遙遠,台北捷運「西門」、「北門」等站名即是歷史痕跡。2024年適逢台南400年及台北建城140年,2025年亦將迎來台南築城300年及恆春築城150年。展覽中,首次亮相的府城小西門城瓦及豐富的官方奏摺,帶領觀眾重返台灣築城的時空,感受歷史的厚重與城牆背後的故事。府城小西門城瓦(圖/翻攝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展期適逢重要歷史紀念時刻,特展不僅呈現官方建城政策,也揭示基層民眾如何以城牆凝聚力量,意義非凡。 

展覽資訊:「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

時間:2024/12/14〜2025/03/09

地點:故宮北部院區103陳列室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