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全球新聞網】與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合國】合作,報導新住民在台灣的故事。本集「新住民如何參與公共議題」 (6月14日於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播出) ,由李沛英、楊萬利共同主持,特別邀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夏曉鵑教授,鼓勵新住民、新二代積極參與公共議題,替自己的權益發聲;同時,向新住民「打預防針」,即便在推動議題的過程面臨種種困難,也都要保持初心,一起為臺灣社會注入新活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也將本集節目翻譯撰寫成中文、英文、越南文、泰文及印尼文等5種語系,讓更多讀者及聽眾更了解新住民的異鄉生活。
夏曉鵑鼓勵新住民公共參與。 圖/翻攝自臉書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投入新住民議題二十逾年的夏曉鵑用這句諺語,來形容公共議題的推動,往往需要從個人「發現問題」到「尋找夥伴」,進而「成立組織」,針對某議題來集結有著共同想法的人們,藉由網路科技時代的串連,一起走上街頭為需求發聲、改變社會。
夏曉鵑於1991年在高雄美濃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當時還被稱為「外籍新娘」的新住民,因為語言不通難以融入本地社會,而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到新住民族群;1995年她成立識字班,號召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學習中文。這群來自他鄉的姊妹們後來也一起建立「南洋臺灣姊妹會」,除了持續關注新住民議題,也開始關注新住民子女的親子議題、成長議題、教育議題等。
延伸閱讀:東海大學國際週 移民署行動列車前進校園
這群來自他鄉的姊妹們一起建立「南洋臺灣姊妹會」。 圖/翻攝自「南洋臺灣姊妹會」臉書
節目談及「南洋臺灣姊妹會」,主持人李沛英分享來臺之初,為了快速融入本地社會,主動報名參加識字班、加入姊妹會,讓自己儘早適應生活,出門不用再麻煩老公帶路。聽聞主持人的經歷,夏曉鵑欣慰地說道,「這就是成立姊妹會的初衷」,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臺灣,普遍具備勇敢、積極的特質,若將分散的姊妹集合起來,就能展現婚姻移民團結的力量。
隨著全球化移民時代的發展,臺灣社會也開始關注各項公共議題,不僅本地人要參與,「新住民更應該要參與推動過程,因為她們是臺灣社會的一份子。」夏曉鵑說:「姊妹們!別擔心語言不通,也別擔心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只要心中有目標、有理想,可以從身邊的親友們著手,互相交流想法、尋找夥伴。」
「一個議題的推動,背後都有著一群相同理念的人們。」這句話讓主持人楊萬利產生共鳴,回憶起先前臺灣疫情嚴峻時刻,指揮中心隨即採取「邊境嚴管措施」,導致在美國的姐姐無法帶著孩子們回臺,其原因在於姐姐有臺灣身分證,但孩子們的身分為美國籍,所以無法入境臺灣。
臺灣疫情嚴峻期間,指揮中心採取「邊境嚴管措施」。 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隨後,楊萬利在臉書PO文、LINE群組上發問,沒想到因而獲得網友們的回響,有許多人也面臨相同的問題;這群有著入境需求的網友及其在臺的家人們,一起寫陳情書向政府請願。最後,指揮中心於2021年9月14日放寬「外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以專案形式申請入境臺灣。疫情管制所帶來的種種不便,終在「一群有著相同需求的人們」努力下,跨越了政策高牆。
因此,「新住民如何參與公共議題」,夏曉鵑鼓勵新住民善用網路科技,當我們發現問題時,可以透過社群平台、YouTube或拍短片來吸引相同理念的人,結合不同背景卻有著相同共識者;畢竟公共議題是「公共性」的,即便是新住民身分,只要我們生活在鄰里、鄉鎮,都能夠凝聚起來,影響臺灣社會、甚至全亞洲、全世界,凸顯新住民是重要的力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聽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合國】「新住民如何參與公共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