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河南的馬敏,與陳嘉慶先生結婚來臺10多年,成立西羅亞全人關懷協會,長期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在嘉義縣番路鄉開闢了共生家園以及無毒農場,十年來幫助無家可歸的街友以及更生人多達五百多人。原本從事補教業的馬敏,也發揮教育背景的專長,主動協助新住民以及弱勢家庭學童課後輔導工作。馬敏的無私奉獻,也感動了許多新住民姊妹們,在農忙之餘,一同參與公益活動。
馬敏大學畢業在深圳從事補教工作,也開了一間課後輔導的安親班,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基督教信仰,也結識幾位有同樣理想的年輕人。除了參與宗教儀式,更抱持社會公益的實際行動,在這段時間,認識了來自臺灣的希伯崙共生家園創辦人,透過牧師的分享,開始參與有機農場等體制外的公益活動,以及扶助弱勢的服務工作。
馬敏與新住民媽媽及孩子們一起動手做甜點(圖片∕西羅亞生態農園臉書)
也因為接觸共生家園,馬敏結識了也在臺灣營造共生家園的陳嘉慶先生,兩人理念相同,經過一年多遠距交往之後,馬敏被這種發揮大愛精神營造家的氛圍、收容不分類型、相互依靠共生共好的理念深深感動,也領會到這正是她人生追尋的目標。
雖說與陳嘉慶的理念及心靈契合,兩人也認真考慮過論及婚嫁的問題,但是還是有很多現實的問題,以及嫁到台灣要適應陌生的新環境,然而就在馬敏還在考慮是否要繼續這段遠距戀愛的同時,生了震驚全球的汶川大地震,許多民間組織投入人力物力協助救災工作,馬敏前往災區擔任志工,更確定投入共生計畫的執行,馬敏決定結束安親班的工作,勇敢決定嫁到臺灣,與理念契合的伴侶陳嘉慶共同創立了「西羅亞全人關懷協會」。
馬敏帶著孩子們實地在魚塭認識生態(圖片∕西羅亞生態農園臉書)
馬敏來到臺灣之前,陳嘉慶就已經把父親留下來位於八掌溪畔的這塊土地,簡單地蓋了共生家園,收容街友、更生人、吸毒、酗酒等社會邊緣人兩年多。從小在大陸的一線城市長大的馬敏,嫁來台灣卻住在這比河南老家鄉村還偏僻的山區,出去買菜還得依賴先生開車半小時進嘉義市區,這巨大的落差及衝擊,也讓馬敏曾經懷疑過嫁來台灣的決定是否正確。
也因為與先生共同的信仰,以及兩人對扶助弱勢的共同理念支撐著馬敏繼續下去。在這十多年來,馬敏與先生陳嘉慶的共生家園,共輔導了五百多位個案,馬敏說,即便是酗酒、吸毒、流浪漢或更生人,被社會大眾認為有潛在危險性的人,透過陪伴與共同生活,引導他們自力更生,走過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共生家園也都隨時敞開大門,為他們提供人生的避風港。
西羅亞全人關懷協會也致力於新住民家庭的親子互動(圖 馬敏提供)
馬敏與先生將全部精力投入共生家園,引導住在這裡的「家人」種植有機蔬果以及養雞養鴨,打造能夠自給自足並創造收入的園地。直到孩子上幼稚園,開始跟其他的家長較多互動,此時馬敏發現住在這個區域有不少和她一樣遠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姊妹,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較差,或是忙於務農,無法兼顧工作,家務與子女教養,而在鄉村地區也有些長輩的誤解與偏見,讓遠嫁來台的新住民姊妹感到無助及委屈。
西羅亞關懷協會
同樣是遠嫁來台的新住民,馬敏更能感同身受。因此,近幾年來馬敏決定將服務重心轉移到新住民以及偏鄉地區兒童的關懷服務。主動邀請新住民姊妹加入有機農場的工作,提供陪伴以及自給自足的經濟支援,共同建立自然與關懷共生的家園,進一步讓她們調整觀念與心態,協助兼顧工作與家庭。
今年初,馬敏也帶著新住民姊妹們參加移民署「新住民及子女築夢計畫」獲選及補助下,終於有機會實現與新住民姊妹一起推廣環境友善種植與食農教育工作,讓家中務農的新住民姊妹們學到以無毒生產模式,種植農作物,為新住民家中的農作物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與銷售管道。
馬敏與新住民媽媽及孩子們一起動手做料理(圖片∕馬敏提供)
此外,馬敏也積極地推廣新住民及子女食農教育,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讓新住民姊妹們帶著孩子一起來種菜養殖,讓孩子跟著在農場認識生態和農耕,玩得開心。在西羅亞共生家園,平常日下課後就是安親班,寫完功課的孩子們也會幫忙農場的工作,假日也會有新住民媽媽以及理念相同的朋友們,一起來這裡煮飯,創作或是參加活動,馬敏說,有了來自各地的新住民媽媽做的料理,在這裡,大家每天都可以吃到美味的異國料理,在這個共同建構自然與關懷共生的家園,這裡更是充滿愛與關懷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