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描誰的邊緣記憶》串起東協廣場裡的動人故事

來自西爪哇、來台12年的Wati她帶來一個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包包。(圖/SEAT南方時驗室提供)
來自西爪哇、來台12年的Wati她帶來一個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包包。(圖/SEAT南方時驗室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掃描誰的邊緣記憶》計畫這項由文化臺灣基金會發起,協力媒合了藝術創作者的數位實驗技術,以及國立暨南大學跨域教師社群SEAT南方時驗室持續推動的藝文思辨量能,藉由東協廣場的時空特質,共思多元文化在台灣持續觸發的創造力。SEAT南方時驗室也舉辦了兩場創作工作坊,邀請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朋友們共同發想與創作;同時,結合藝術團隊固態記憶的數位掃描技術,讓工作坊作品融入東協廣場的虛擬影像空間,延伸分享作品中隱藏的生命經驗,並透過實驗中的雲端媒介持續與更多觀眾互動。

延伸閱讀:金門辦「新住民小本創業分享與實作」 鼓勵並協助新住民創業

來自東爪哇的Linda帶來一套衣服,一套母親送給自己媽媽製作的衣服。(圖/SEAT南方時驗室提供)來自東爪哇的Linda帶來一套衣服,一套母親送給自己媽媽製作的衣服。(圖/SEAT南方時驗室提供)

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沈豪挺,與【新住民全球新聞網】編輯分享這次工作坊的精采故事。《掃描誰的邊緣記憶》計畫,希望透過數位掃描技術的運用,創造台中東協廣場的虛擬影像空間,並由SEAT南方時驗室的工作坊活動,串連起東協廣場裡各種的動人故事。透過此工作坊讓我們得以理解東南亞各國人士對於其家鄉的想像為何,而東協廣場的商家們,又是如何再現其對家鄉的想像,並滿足消費者之思鄉情懷。另外,藉由家鄉物件的分享與掃描,帶動族群間文化交流。

商家也攜帶有家鄉味的物件來參加活動,來自西爪哇、來台12年的Wati已經七年半沒有回家了。她帶來一個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包包,這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物件,Wati希望能讓台灣民眾認識印尼原住民的手工藝製作。另一名來自東爪哇的Linda帶來一套別具意義的衣服,這是Linda母親親手製作也是Linda在婚禮上所穿過的衣服,對Linda來說是一套充滿回憶的batik。

延伸閱讀:高雄辦理「新住民通譯員訓練」 擴大新住民通譯人才

來自中爪哇、在台灣第12年的Pindy,她帶來幾張家人的相片,期許自己不管走到哪裡,家人都會永存我心。(圖/SEAT南方時驗室提供)來自中爪哇、在台灣第12年的Pindy,她帶來幾張家人的相片,期許自己不管走到哪裡,家人都會永存我心。(圖/SEAT南方時驗室提供)

此外,也期待讓更多的參與者,能在疫情時代突破跨國合作的阻隔,從台中開始,逐步以雲端介面觸發更多的國內外線上交流對話。接下來系列活動中,除了10月底將公開雲端的影像空間外,還會有兩場真人圖書館與一場成果發表會。數位影像空間會在未來持續企劃不同的雲端交流活動,而真人圖書館是邀請工作坊的參與者們來分享其創作心得,以及關於選取物件的故事。計畫成果發表會將展出所有作品並以茶會形式舉辦,詳細舉辦時間再密切觀察SEAT南方時驗室的粉絲專頁。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