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障礙是台灣新住民就的困難之一 (圖/龐渂醛醫師)

台灣新住民是第五大族群,他們來台的理由不外乎是與國人結婚的外裔配偶、或經商或就業就學,還有少部分是移民。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新住民人口以女性佔絕大多數,包括大陸和外籍配偶,而外籍配偶除了東南亞籍外,尚有日本與韓國裔等配偶。新住民其實是來自許多不同的國籍、族群、種族,擁有不同的語言與文化,這將會豐富了單一種族的台灣社會,是創造台灣多元文化社會的一個契機。

當前新住民在台灣生病就醫時面對的困難有哪些呢?

(一)健保投保期銜接不上: 台灣衛福部規定新住民,需在臺居留滿6個月起開始才可以加保。不少新移民女性來台沒多久就懷孕,沒有健保就是要自費,有不少的新住民懷孕媽媽不願自費產檢,因此造成按時接受例行產檢比率偏低的現象。

(二)語言障礙:新住民到醫療機構就診時,常因言語的表達與理解受到限制,而無法獲得健康資訊與照護計劃的協助,即使在發生嚴重的疾病時,有可能因此而無法接受到良好的治療,所以就醫總是需要家人陪同就診,對健康資訊的掌握,必須透過家人的轉譯,形成一種就醫過程不便的問題,此外她們得到的資訊,往往非常片面的。這部分對來自英美的新住民來說問題可能會比較小一點,因為他們比較敢於主動詢問,而台灣的醫師一般上可以用英文說明病情或治療方式,在台印尼新娘由於語言的障礙,無法瞭解醫師指示的用藥方法,同時醫師較無耐心傾聽其敘述病情,且解釋病情的時間也較台灣婦女短,造成醫療上的困難與缺失。國內文獻指出,新住民女性就醫時常感到醫療人員對她們的方式充滿文化偏見和歧視,且對她們在描述的時候也較易表現出不耐煩,因此造成她們在求醫過程容易產生挫折和無力感,最後因懼怕醫療人員服務態度而導致她們更不願意就醫。

(三)國情文化差異:以孕婦為例,因為懷孕和生產對母體在身心方面的影響相當劇烈,尤其是第一胎孕期的不適狀況,如噁心、嘔吐、頻尿等,均造成母親生活上各種程度的困擾[5]。國外氣候與環境和台灣迥然不同,使嫁到台灣且又懷孕的新住民女性,尤其東南亞來的婦女常出現心悸、頭暈與食慾不振等腸胃問題,在異國文化之中,孕婦或產婦如果想要吃原生國家的食物,在台灣是很難找到替代的食物;醫院或做月子中心也不太可能提供跨文化的菜單或提供符合東南亞文化的坐月子服務,在越南婦女生育之後,會在床底下燒炭溫暖子宮,但在台灣社會卻沒有相似的設備,以致於曾有新住民越南籍產婦坐月子時,為了要烤炭火又怕被家人責罵,而躲在浴室中自己燒炭烤火,導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新聞事件。如果醫護人員對這些文化差異有所覺知,能與她的家人有更多的溝通或討論,或許可以預防悲劇發生。

另一方面,東南亞女性尤其來自回教國家的女性對於性觀念多偏保守或不正確,面對很多婦女的疾病,她們因為尷尬而不願被別人知道,或因檢查時需要被醫師看到自己的生殖器而不願或拖延就醫,常常非到疾病很嚴重了才會來就醫,這將失去治療最後的時機,而且治療的困難度和風險提高。

新住民就醫時所遇到困難時,會有那些建議可以幫助大家呢?下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作家/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 龐渂醛醫師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