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創立桃園市越配權益促進會 新住民馮玉英樂做溝通橋樑

創立桃園市越配權益促進會 新住民馮玉英樂做溝通橋樑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 曾俐瑋/桃園採訪報導]「桃園市越配權益促進會」創會已近10年,有兩、三百位會員,90%是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成為地方重要的新住民團體。「只要有政府機關的活動,我們幾乎無役不與!」創會會長馮玉英說,協會平時都會開課程來訓練新住民姊妹,他們最基礎的是舞蹈班,平時都會有10多位姊妹參與練習傳統的越南舞蹈,並常常組團參加政府的新住民活動表演舞蹈,將特有的文化之美傳達給民眾。舞蹈表演無論是在地或是外縣市,都會熱情參與,可以說是全臺跑透透,2月才結束的2020臺中燈會活動,也來邀請他們表演。

作為新住民與政府的溝通橋樑

為了協助新住民姊妹能快速適應臺灣社會的生活,各地方政府的社會、民政局處都會開辦各類型「生活適應班」,讓新住民無論在語言上、生活技能上、政策法律上都能逐漸掌握到臺灣社會順利生活的技巧。縣市政府也時常委託新住民民間團體,藉由她們長期在臺生活對臺灣與原生母國文化的理解,協助初來乍到的姊妹們能安心生活。「我們協助桃園市社會局開辦電腦課、法律諮詢課程來協助姊妹。」馮玉英說,協會還會開設專門給新二代學習的越南語課程,讓他們從母國帶來的多元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來臺已經27年的馮玉英,對臺灣社會的成長進步,點滴在心頭。「成立協會以後,我們更能以眾人之力表達更多新住民姊妹們的需求,在地方上,無論是社會局、文化局、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家暴中心、新住民文化會館等各層級的政府機關,都對我們很友善,時常關心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也時常樂於和配合政府將許多政策宣導給姊妹們,讓協會扮演好溝通的橋樑。」

馮玉英說,早年新住民結婚來到臺灣,為了補足自己的教育程度,只能和阿公、阿嬤們去上中小學的夜補校,現在有各種適應班讓姊妹們更好地瞭解臺灣,在教育制度上也完整很多,使大家有更好機會學習,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創造未來立足臺灣的基點。「這些資源都是以往想像不到的。」馮玉英很高興地說。

移民署是新住民姊妹的娘家

除了與地方政府單位的合作外,馮玉英也特別感謝移民署對新住民姊妹的照顧,她說每當有活動,無論是各個節慶活動或展覽等等,他們都會邀請移民署桃園服務站的同仁一同來參與。「服務站的林萬益主任(時任)對新住民姊妹很熱心,姊妹們有問題時找林主任,他總會很積極熱心地處理,真的讓我們覺得,移民署是我們在臺灣的娘家。」馮玉英說,現在政府對姊妹們多方的照顧,比起過去真的有長足的進步,像以往新住民如果離婚後都不能居留臺灣,現在為了照顧孩子可以留下,這些政策的改變也反映了臺灣社會對外來移民的態度變得更開放。

「早年姊妹們要辦身分證,還需要家長的同意,如今時間一到就可以自己去辦理,新住民本身的權益受到重視,多年來很多政策的改變,讓大家的福利都變得不錯。」馮玉英讚許地說,如果協會遇到需要協助的新住民來通報個案,一般他們會先決定找哪個政府單位來支援,曾經就遇姊妹娘家的父親來臺探親,後來卻生病,他們就會聯繫移民署服務站,請他們協助解決簽證問題,讓姊妹的親屬也能留在臺灣治療。

友善臺灣是重情義的移民社會

長年生活在臺灣,馮玉英感受得到新住民在社會上也逐漸被接納,除了政府政策的開放以外,一般人的態度也有轉變。「很多臺灣人都對我們很友善,其實世界上每個國家本來都有友善的人,也有排外的人,但臺灣人的性格普遍來說熱心、重感情又具有同理心,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遇到很友善的臺灣人。」馮玉英說,他們不能將一小部分排外的人當作全部,要盡量看這個社會美好的人情。

「在桃園這裡生活,我就很喜歡客家人,客家人重情重義,特別相處得來。」馮玉英笑著說,他要好的朋友就是客家人,身為在地協力的新住民團體領導者,好人緣的玉英散發出一種堅韌的活力,那種活力是她長期作為新住民與臺灣主流社會文化的溝通者,所產生出來的多元魅力。臺灣是充滿活力的移民社會,在馮玉英的身上,充分地反映出了這種特色。

活力充沛的「桃園市越配權益促進會」創會會長馮玉英,很樂意做新住民與政府、社會大眾間的溝通橋樑

「桃園市越配權益促進會」創會會長馮玉英(右)與現任會長阮慶漓(左)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