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氣團來襲,不少民眾選擇吃火鍋暖身,然而火鍋湯底鈉含量高,對腎臟及心血管健康構成不小風險。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子巽提醒,火鍋除了高鈉問題,還可能導致高蛋白質、高鉀與高磷攝取過量,對於腎功能不全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
📌 哪些人不適合吃火鍋?
🔹腎功能不全患者(如長期洗腎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
周子巽解釋,火鍋常見的食材如肥牛、肥羊片、炸丸子等,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過量攝取恐導致體重增加、血脂升高,並可能引發代謝綜合症,增加腎病變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 建議改吃:
✅ 瘦肉類、去皮雞肉、魚蝦等低脂蛋白質食材
✅ 避免油炸食品、加工肉類(丸子、香腸等),減輕腎臟負擔高蛋白質攝取 恐加重腎臟負擔 (圖/Heho健康提供)
📌 火鍋湯底「鈉含量」高,恐影響腎臟與血壓
火鍋湯底通常由高鹽調味料、醬油、湯粉等製成,鈉含量驚人!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鈉攝取量不應超過 2 克(約 5 克鹽),但一頓火鍋的鈉含量往往超標。
🔺 鈉攝取過量可能導致:
❌ 水鈉滯留 → 水腫、高血壓
❌ 腎臟過濾壓力增加 → 加重腎病風險
❌ 血鈉過高(>147mmol/L) → 可能引發心臟衰竭、昏迷,死亡率高達 60-70%
👉 建議改吃:
✅ 選擇清淡湯底(如昆布湯、蔬菜湯)
✅ 避免喝湯,減少鈉攝取
📌 高蛋白質攝取 恐加重腎臟負擔
火鍋多以肉類、海鮮、豆製品為主,這些食物屬於高蛋白質,若攝取過量,將增加腎臟排泄負擔,導致尿素、肌酸酐累積,影響腎功能。
🔸 腎功能不全患者應控制蛋白質攝取量:
💡 每日40-60 克(約 2-3 個手掌大小的蛋豆魚肉)
🔺 高蛋白質火鍋食材(應避免)
❌ 丸子、香腸(含高鈉與添加劑)
❌ 內臟類(如豬肝、雞心)
👉 建議改吃:
✅ 優質蛋白質(雞蛋、豆腐、魚類)
✅ 適量攝取肉類,避免過量火鍋湯底鈉含量高,對腎臟及心血管健康構成不小風險。(圖/Heho健康提供)
📌 高鉀 & 高磷風險 腎病患要小心!
火鍋內的蔬菜、豆類、菇類、海帶,富含鉀與磷,腎功能正常者可透過尿液排出,但腎病患若代謝障礙,恐導致鉀磷過高,進而影響健康。
🔺 過量鉀與磷攝取風險:
❌ 高血鉀症(心律不整、心臟驟停)
❌ 高磷症(鈣磷代謝失衡、骨質疏鬆、關節疼痛)
🔸 應避免高鉀、高磷食材:
❌ 菠菜、番茄、香菇、海帶(鉀含量高)
❌ 大骨熬煮湯底(高磷)
👉 建議改吃:
✅ 低鉀蔬菜(如白菜、高麗菜)
✅ 避免喝湯,減少高磷攝取
📌 吃火鍋健康守則,這樣吃更安心!
✅ 選擇清淡湯底(昆布湯、蔬菜湯)
✅ 少沾醬,避免高鈉調味料
✅ 控制肉類攝取量,避免過多蛋白質
✅ 選擇低鉀蔬菜,避免大骨湯底
✅ 腎病患 & 心血管病患應特別注意!
吃火鍋雖然暖身,但也要注意鈉、蛋白質、鉀與磷的攝取,才能健康享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