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全球新聞網 曾俐瑋/桃園採訪報導] 走進桃園市新住民會館的「跨國牽手-新住民婚姻特展」,明亮的底色搭配大紅的喜氣,模仿越南的婚禮習俗來布置場地,擺上了婚俗中不可少的「六禮」:檳榔盤、茶酒盤、水果盤一對、餅盤一對(綠豆糕和夫妻餅各一盤)。
常在展覽會場接待的是「桃園市越配權益促進會」創會會長馮玉英,適逢寒假,馮玉英的女兒也常陪伴媽媽在會場,身為新二代的她如今就讀政治大學東南亞語言科系,受到媽媽的鼓勵開始學習越南語。「以前我們的觀念是盡量融入臺灣社會,所以在家裡都不教孩子說越南語,實際上孩子多學幾種母語都是好的。」馮玉英這樣說,她很高興女兒長大了,願意學習越南語。
一見鍾情的緣分
出生在越南胡志明市的華僑家庭,馮玉英結婚後和先生來臺生活,一晃眼已經度過27個寒暑。這一回與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和桃園市新聞記者協會合辦的新住民婚姻展,她說除了能讓來參觀的臺灣人更了解新住民姊妹的人生故事,更能包容在臺灣的多元族群外,許多姊妹也因為這些布置,回憶起自己新婚時的甜蜜。「當年剛結婚到臺灣時,換了新的生活環境,陪著先生到屏東栽種蘭花,每天一醒來身邊都環繞著美美的花,所以覺得很幸福」馮玉英說。
說起和先生的緣分,即使兒女都讀大學的馮玉英,也依然像個眉飛色舞的少女。她說起當時她在越南婦女部工作,正學習中文。和朋友到鄉下採龍眼,回程時送去中文老師家,就第一次見到先生,雖然不是人刻意介紹認識的,卻有一見鍾情的感覺。「我那天真的穿得很邋遢。」馮玉英說著,眼角依舊有笑意。
組織協會助新住民姊妹
馮玉英結婚來臺以後,曾與先生在屏東生活了一段日子,後來返回桃園婆家,就久居於此。她憑藉著不錯的中文能力,曾經在婚姻仲介公司工作7年,也常常出國公差,後來在中壢開設了越南河粉店。「那時還不像現在那麼流行東南亞異國美食,我算是很早就開始經營。」因為來臺灣已經很多年,馮玉英的生命經驗豐富,常常能「搶第一」,她也是全桃園第一個為公家機關服務的越南語通譯,除了負責輔導新住民適應臺灣生活外,以往她也很常晚上到派出所當翻譯義工,協助與新住民姊妹、移工們的溝通。
「以前剛來臺灣的時候,姊妹們遇到任何問題,都是老公和公公、婆婆說的算,發生事情時沒有任何外援,幸虧如今社會風氣改變,新住民都漸漸可以獲得很好的照顧。」馮玉英說,她的河粉店開設以後,逐漸成為地方新住民姊妹的交誼重心,漸漸地也催生出她為姊妹們做事的決心。她認為,組織協會可以合眾人之力去協助許多家庭或生活上遇到問題的新住民,也能在與政府機關接洽時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