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與【Listener 聽你說】合作,推出由新住民二代親自執筆的自我認同或家族故事,透過他們的自我剖析,讓不同文化間的對話更為深刻與共融。【Listener 聽你說】是一個免費提供新二代、新移民,關於法律及公共衛生諮詢之NGO平台。

本篇文章「愛,不分國籍」由作者Lý Xì Dầu撰寫。【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也將本篇內容編撰成中文、英文、越南文、泰文及印尼文等5種語系。 

愛,不分國籍

作者:Lý Xì Dầu(翻成中文是李醬油之意,是筆者出生時,媽媽母國的家人覺得台灣人吃東西喜歡加醬油而命名,蘊含了家人的愛與對自我的認同,而以這個名字發表) 

新二代的生命歷程被大眾抱持了什麼樣的期待?是因為媽媽的身分從小受到他人的耳語與歧視?還是積極學習媽媽的母語,順著新南向政策,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

 延伸閱讀:新住民語輔導團推東南亞語 帶領學生建構多元包容社會

作者五年前回越南,家人們都會準備一大堆東西讓我們帶回台灣 圖∕李醬油提供

◆來自家鄉的呼喊 

每隔三到五年,我都會跟媽媽回越南,只要ㄧ跨出機場大門,就會看到越南家人舉著寫有我跟媽媽名字的牌子呼喊我們。離開機場後,還得經半天的長途巴士,才能到達外婆家所在的薄寮省,那是個純樸的鄉下地方,有偌大的前院及養滿蝦、種滿水果的後院。 

即便抵達已是深夜,仍會見到等待的家人。久違的家人,久違的招呼,還有久違的擁抱與親吻,讓我感受到家人滿滿的愛,哪怕彼此不能流暢對話,他們卻總是熱情迎接,讓語言不通的我,總滿心期待回越南。 

◆是誰為我貼標籤? 

在台灣生活十九年,沒有因新二代身分被貼上負面標籤,同學也總覺得我的生長背景很酷很特別。我跟媽媽相處得很好,也喜歡越南的一切,不定期和媽媽回越南,更受到越南的家人的疼愛,乍看之下,似乎跟一般孩子沒有不同。 

但即便是看似順遂的生長經歷,我卻還是難以釐清自我的身分認同。

記得媽媽從小就告訴我:「不要跟別人講媽媽是越南人,不然人家會看不起你。」哪怕我總不厭其煩地告訴她,「不用擔心,同學們都對我很好」,媽媽卻還是再三強調。回頭想,媽媽會有這樣的認知,可能是源自於她在台灣社會經歷的負向感受,不希望我也重蹈覆轍。 

延伸閱讀:逾期外來人士現身輕罰 移民署協助你(妳)回家

作者李醬油與家人合影 圖∕李醬油提供 

◆如果我的出生,是罪惡 

每次要離開外婆家的前一晚或當天一早,媽媽和家人們總會上演十八相送,而我也不例外,在房間抱著表姊妹哭成一團。一般人或許難以想像,但對新住民來說,每三、五年才能跟家人見面,是多麼煎熬而漫長。但回鄉不僅是我最放鬆最無憂的時光,同時也是讓媽媽放鬆的地方,她在這裡總是笑得開懷,那是我在台灣從沒見過的燦爛笑容。 

 ◆

「為什麼她飄洋過海來台,卻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我的出生,會不會其實是罪惡的根源?隨著年紀增長,我常常反問自己。我很幸運有個越南媽媽,但如果我的身分認同建築在媽媽的痛苦上,那新住民二代的這個讓我驕傲的身分,是不是已變相成了一種負擔? 

◆從愛尋找自我認同 

新二代的自我身分認同中交織太多複雜的感受,以至於我至今還未尋得答案。只是換個角度想,如果新住民二代是媽媽賜給我的身分,已是生命不可逆的必然,也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成為媽媽的避風港,成為媽媽在台的重要支柱。

為此,上大學後我一直努力學越南語,期望能拉近與媽媽還有越南家人的距離,而我也感受到共同語言確實能讓彼此更加靠近。身分認同也許還在迷茫,但我想,在愛的表現上,對我或對媽媽,都是不分國籍的。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