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寶寶打人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處理才恰當?打人並不意味著孩子故意要傷害別人,反而往往是他們無法表達情緒的一種反應。這篇文章將告訴你3個實用的處理方法,讓家長輕鬆面對孩子的暴力行為,同時引導他們學會非暴力的溝通方式。
了解孩子打人的真正原因
孩子打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因為他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情緒。1歲半到3歲的孩子,尚未具備成熟的語言能力,也不懂得如何自我調適情緒。因此,當他們感到不安、沮喪,或是有未滿足的需求時,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心理學家阿麗莎‧普雷斯曼博士指出,這種行為通常是因為孩子感覺到過度刺激,或是無法適應當下的情境。當你理解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你就能用更加平靜和理性的方式來面對,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處理。
第一步:立刻制止,保持冷靜
當孩子打人時,最重要的是立即阻止他們,並且保持冷靜。很多時候,孩子打人並不是因為他們試圖傷害別人,而是因為情緒過於激動。家長應該看著孩子的眼睛,用平和但堅定的語氣說:「生氣可以,但打人不行。」告訴孩子打人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堅持這樣的立場。冷靜地處理每一次打人事件,會幫助孩子明白暴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最簡單的辦法:分散注意力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轉移注意力往往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給他們一個新的玩具,或帶他們做其他遊戲,可以幫助他們脫離當下的情緒困境。如果兩個孩子正在為爭搶玩具而發生衝突,家長可以給他們一分鐘時間,看看他們是否能自己解決問題。如果情況惡化,就需要將玩具收起來,告訴他們打人是不被允許的,讓孩子明白粗暴行為無法解決問題。
阻止行為後該怎麼做?關注情緒與教導解決方法
當你成功阻止孩子打人後,接下來的步驟同樣重要。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並教導他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比如,當孩子感到沮喪或生氣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說出「我很生氣」,而不是用打人來發洩情緒。此外,家長可以通過模擬遊戲教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例如當他們的玩具被拿走時,可以學會用語言來表達需求,或者請求成人的幫助。幼兒打人多因無法表達情緒或需求,家長應理解其背後原因,並以平靜心態引導孩子情緒表達。(圖 / Heho提供)
平日的教育:避免暴力,培養同理心
家長應該避免讓孩子接觸包含暴力的媒體內容。研究顯示,經常觀看暴力影像的孩子,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此外,家長應該以身作則,避免使用打罵的方式來懲罰孩子。當孩子學習到暴力是不對的,同時卻又看到家長用打來處罰他們,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甚至可能認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平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發展同理心,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比如,當別人被打到時的感受,與自己受傷時的痛苦是相似的。這種同理心的培養,能幫助孩子在未來面對人際關係時,用更理性的方式來處理衝突。
引導孩子認識情緒與影響,透過遊戲練習解決問題,學習適當表達與向成人尋求幫助的技巧。(圖 / Heho提供)
孩子的打人行為其實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家長只要理解背後的原因,並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便能幫助孩子學會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從而讓他們在人際關係中更加成熟、友善。
文章來源:媽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