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清大女生創作地球儀「指揮」豌豆生長形狀 驚艷奧地利國際「電子藝術節」

清大女生創作地球儀「指揮」豌豆生長形狀 驚艷奧地利國際「電子藝術節」

 橫跨生物科技與藝術創作領域的清大碩士生周巧其,設計出一組宛如地球儀的機械,利用電腦控制其360度旋轉,改變向光及背地角度,來「指揮」植物生長,讓豌豆莖苗長成三角、螺旋、甚至心形等圖案。

這項作品得到國際藝術節總監的特別推薦,受邀在今(5)日開展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展出。

根據清大新聞稿,才22歲的周巧其,是該校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今年入學的新生。她與大學同學胡悠揚組成創作雙人組「Y2K」,創作出這組名為「生物訊號_模控」(Biosignal Cybernation)的作品。她及夥伴也成為獲邀參展林茲藝術節最年輕的台灣藝術家。

創立於1979年的林茲電子藝術節被譽為「科技藝術的奧斯卡」,今年的主題為「跳脫框架(Out of the Box)—數位革命的中年危機」,全球共有千名科技藝術的頂尖創作者參與盛會。除了一般電子藝術創作者慣用的電腦科技,周巧其的創作還結合了生物科技,也讓她的作品更為突出並受矚目。

周巧其對生物科技特別有興趣,並擅長木作與機械構造;創作夥伴胡悠揚,特長則在電腦程式編寫,在創作時常能發揮互補功能。

 

談到他們這次創作的作品。周巧其說,靈感起自兩人有次搭公車時,聊到日本人用模具壓制出方形西瓜,便突發奇想,是否能不借助模具、鐵絲等外力,凌空雕塑出植物的形狀

於是他們打造了可360度旋轉、形似地球儀的儀器,上置燈泡,運用植物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等特性來控制生長方向,透過電腦指令逐步轉動儀器中的豌豆苗(如下圖),讓莖苗長成預設的圖案。

為找出豌豆苗生長的規則,胡悠揚每隔5分鐘拍攝一張豌豆生長圖,並透過人工智慧分析數據,設定三軸馬達定時轉動豌豆苗,就可以控制它朝預設的方向生長。

「選擇豌豆苗是因它長得快,每天照光16小時,就可以長0.6至1公分,十幾天就能長成一件完整圖案的作品。」周巧其笑稱這台儀器就像「植物的3D列印機」,隨手畫個圖案,輸入電腦,植物就能長出你要的形狀。他們試過的圖案包括三角形、方型、菱形、五角形、六角形等。只採用紅波光,也能控制豌豆多長莖、少長葉。

受邀參展林茲電子藝術節的歷程也十分奇特。「生物訊號_模控」作品今(2019)年2月入圍日本的You Fab全球創意獎,評審團中有一位是林茲電子藝術節的藝術總監史塔克(Gerfried Stocker)。史塔克因喜愛這件作品,特別寫了一篇藝評。

沒想到今年5月某天深夜,周巧其和胡悠揚收到來自「林茲電子藝術節」的電子郵件,詢問他們是否能前往展出,「我們那天晚上興奮得失眠了!」說完兩人仰頭大笑。

周巧其今年剛考進清大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藝術與創新科技」組,得到生科院李家維教授的指導及林子揚學長的技術支援,採用「標本原色保存技術」,將長成特定形狀的豌豆苗,作成標本定型。將豌豆泡在含銅的溶液,可以取代植物葉綠素中容易流失的鎂離子,將植物的原形原色,栩栩如生地保存下來。

李家維教授說,他因準備退休,這幾年已不收研究生,但被周巧其的熱情與天份打動,決定在她的藝術創作之路上助一臂之力。「生物學之父達爾文一百多年前發現植物有向光性,如今這是小學生都有的常識,但誰會想到利用這個植物特性來創作藝術呢?」李家維教授對周巧其源源不絕的想像力與創意也十分嘆服。

能得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及藝術學院教授的共同指導,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周巧其考上了該校首創的「跨院國際碩博士學位學程」。

跨院國際碩博士學位學程李瑞光主任表示,該學程的特色就是得到全校系所的支持,可根據學生的需求來設計課程並安排指導教授,不受各系所核定必修課的限制。以周巧其為例,就是跨生科與藝術,還有研究生跨醫科與大數據、或跨藝術設計與人機介面。因跨領域是未來趨勢,目前清大在學的跨院博士生已達85人。

能得到國際藝術節邀展的肯定,周巧其特別感謝她就讀實踐大學時的指導老師沈伯丞。胡悠揚今年則考進台大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與周巧其約好分別主攻資工及生科專業,結合兩人專長繼續創作。

 

新聞來源:台灣英文新聞

 

周巧其(左)與大學同學胡悠揚(右),組成創作雙人組「Y2K」(照片來源:清大官網)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