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黎秋香來台二十年 經歷臺灣蛻變為婚姻移民成熟國家歷程

移民署通譯員黎秋香暢談臺灣婚姻移民環境的變遷。  圖/翻攝自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移民署通譯員黎秋香暢談臺灣婚姻移民環境的變遷。 圖/翻攝自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編輯/高銘佐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與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合國】合作,報導新住民在臺灣的故事。本集「認識20年前的不一樣新住民面貌」,由王麗蘭、阮氏梅英共同主持,特別邀移民署通譯員-黎秋香,向讀者談談20年前的新住民在當時的臺灣社會如何克服各種困難;同時,提醒新住民要認真學習中文,因為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流工具,也介紹了移民署的生活適應輔導班,提供初來乍到的新住民能夠更快速融入社會,與來自同鄉的朋友們互相扶持。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也將本集節目翻譯撰寫成中文、英文、越南文、泰文及印尼文等5種語系,讓更多讀者及聽眾更了解新住民的異鄉生活。

延伸閱讀:從清潔員到開設美容工作室 張氏錦萍開創一片天

黎秋香從越南婚嫁來臺已二十多年。圖/翻攝自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二十年前的臺灣社會,新住民的生活是如何?」節目一開始,兩位主持人就向已來臺灣生活20多年的黎秋香拋出提問。黎秋香回憶當年剛從越南嫁來臺灣時,網路不普及、電話費昂貴,無法常與家鄉親人聯絡,婚後第一次回家已是十年之後,種種艱難,讓同樣來自越南的主持人阮氏梅英,忍不住說,難以想像當時各種不方便的環境,「那一代的新住民除了要照顧家庭、自學中文,加上聯絡家人的管道有限,許多委屈僅能依靠自我調適。」

黎秋香還提及,當時街道上幾乎沒有東南亞商店、小吃店,每當懷念起家鄉味的時候,就得耗費一番功夫,搭長途公車到市區,才吃得到一碗越南河粉,但口味卻是改良版;若想要自己動手做的話,不僅食材無法購買齊全,還需顧及夫家對越南料理的接受程度,因此僅能久久吃一次。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新住民想要滿足自身對家鄉味的懷念,竟是如此困難。

每晚睡覺前的母子時間,是黎秋香唯一能獲小小欣慰之時,她總會「偷偷地」用越南話說床邊故事、或「小聲地」播放著越南歌曲,教孩子學習越南語。黎秋香還記得第一次帶孩子回越南時,聽到孩子主動用生澀越南話向親戚們打招呼時,她內心激動不已,這也是她婚嫁來臺後最大的滿足。

延伸閱讀:韓國新住民來台當科技新貴 李喜真搭韓流順風車飄到寶島

黎秋香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是剛婚嫁來臺感到欣慰的事。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經過二十多年努力,臺灣社會對於新住民,從排斥、理解、包容到交流,至今在各行各業裡都能看見新住民傑出的表現。黎秋香不禁感嘆「現在的新住民真的很幸福」,不僅政府機構提供完善的服務,也為新住民開設生活適應輔導班,移民署在各縣市都有服務站,出門走個幾步就有東南亞商店、家鄉料理店,而且科技發達也提升新住民聯繫家人的方便性,最重要的是「想家就能回家」。

黎秋香說,現今的臺灣已蛻變為「婚姻移民」成熟國家,新住民也注入了多元文化的活泉。但是,無論是二十年前,或二十年後,新住民婚嫁來臺其實都需面對語言與文化考驗,「努力學習中文是每位新住民的功課」。她提醒,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而交流是雙向的,她建議新住民善用政府資源,許多國小、國中校園不只開設中文班,也有新住民語選修課程,提供新住民子女或是對東南亞語有興趣的民眾學習,希望新住民朋友多加利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聽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合國】「認識20年前的不一樣新住民面貌」。

延伸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