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暴力歸零從預防教育做起 善牧基金會教育3萬學子看見暴力

暴力歸零從預防教育做起 善牧基金會教育3萬學子看見暴力

高中情侶吵架時推撞牆,呼巴掌、東海氣爆一家三口喪命,陳姓屋主曾家暴喊要「同歸於盡」等家暴新聞層出不窮,從事婦幼保護工作33年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加強暴力預防工作,要讓暴力止步不再循環發生。

善牧基金會自民國100年開始走入大專校園進行預防暴力教育,並陸續在台北、台中、新竹成立預防暴力宣導中心,至今10年共教育35,000人次的大專生、小學生與社區民眾,選在11月25日Orange Day前,更發表預防暴力10週年成果報告以及宣導影片,提出「暴力不只是肢體的暴力」、「暴力是學習而來的」、「熟人暴力:大多數的人所經歷的暴力,都是來自身旁的人,且未曾發現自己遭受或對別人暴力」等三項觀察,並從即日起至12月10日止,邀請善牧培訓過的大專生手持「看見暴力,拒絕漠視」、「愛與尊重,化解暴力」、「暴力歸零,由我開始」等三個呼籲,拍照上傳至善牧三個預防暴力中心的FB,期能喚起更多民眾重視暴力問題,共同打造零暴力的社會。

記者會當天,善牧基金會特別感謝浩然基金會認同預防暴力教育的重要性,自今年起,贊助支持善牧基金會這項工作。根據「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中華民國最近一期的國家報告(2017.12) 指出,台灣18歲至74歲婦女親密關係暴力終生盛行率為24.5%,顯示台灣有1/4的女性都曾經歷過暴力。善牧基金會單單108年服務的受暴婦女及其子女、目睹家庭暴力兒少等人數高達4,000人。

善牧基金會副執行長黃綵宸表示,數據背後的暴力現象極需被關注,善牧從第一線服務中觀察到:第一,暴力有跡可循,從彼此互動過程中累積負向情緒與壓力、口語暴力等,進而惡化成肢體暴力,且有其週而復始的循環現象。再者,暴力是學習而來的行為,從家庭中耳濡目染,或是社會環境、文化與價值觀的默許,多數人太習慣生活中的暴力導致無感冷漠,變相容許暴力發生。第三,大多數人在未察覺的情況下,難以避免經歷「熟人暴力」。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熟人暴力」都很容易存在於伴侶、家人、職場、同儕等任何關係中,特別是親密關係,因為有愛更難讓人察覺。

善牧黃副執行長進一步說明,有感於預防暴力工作的迫切性,善牧基金會100年開始走入校園,選擇大專生為首要預防暴力教育對象,因為離鄉背井適應、探索新生活的他們,正值積極發展親密關係與人際關係的階段,特別是親密關係,情感濃烈時要分手十分困難,這些都很需要學習。

 

經過10年的努力,善牧從這些種子團隊看見了三個改變:一、原本多認為暴力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經過培訓後發現原來暴力無所不在。二、原本不懂解決關係中的衝突,培訓後了解尊重的重要、同理他人、也學習情緒調節與正向溝通的方式。三、培訓前以為暴力與自己無關,培訓後感受暴力事件的發生,沒有人是局外人,不再漠視暴力

善牧培訓的同學佩汶分享學習後才知道,暴力會發生在不同角色、空間、媒介上,如老師對學生這類權力不對等也是,認為要加強同理心教育;同學小宇震撼於自己在網路上無心留言竟造成別人心理傷害,現在的她不但對暴力變敏感,對人接納度也高很多;經歷人際相處冷暴力的同學小恩發現,原來無法好好表達情緒也是一種暴力型態,學習情緒調節與表達是必要的;受訪同學皆表示認知到暴力事件的發生不但跟自己息息相關且要從自己做起。與善牧合作多年的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廖明鈺副教授指出透過培訓,學生對暴力有更深刻的認識,十分認同善牧基金會從小開始紮根的行動。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馬宗潔副教授今年與善牧合作第五年,他表示學生得到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改變。預防暴力協助學生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是艱難的生命教育。

10年來善牧基金會在台北、台中、新竹地區與26所大學合作預防暴力宣導教育,近兩年平均每年舉辦160場課程,共培訓12,539人次大專生,使他們能認識暴力,提升對暴力的敏感度;進而能打破關係中的暴力迷思,意識到暴力是如何發生關係中;最終還能身體力行,避免暴力循環。而大學生參與規劃的「大手牽小手──預防暴力校園宣導」推廣至71間國小,影響超過16,000人次的小學生。社區方面則宣導了近6,000人次的民眾。

 

新聞來源:台灣英文新聞

左一、二為善牧防暴種子大使、左三為善牧基金會副執行長黃綵宸、右三為浩然基金會執行長林明宏、右二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廖明鈺副教授、右一為善牧新竹縣市區主任陳怡芳(圖片來源: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