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生活新聞

威利・希伯個展《巴洛克珍珠》登台!實驗材質、擾動感知,重現大自然與巴洛克藝術之美

德國藝術家威利・希伯以雕塑和立體裝置見長,其創作靈感來自上施瓦本的自然風光與巴洛克藝術,並透過「巴洛克珍珠」體現對真善美的追求。 (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德國藝術家威利・希伯以雕塑和立體裝置見長,其創作靈感來自上施瓦本的自然風光與巴洛克藝術,並透過「巴洛克珍珠」體現對真善美的追求。 (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德國上施瓦本(Upper Swabia),碼頭海景與古堡相映,大自然風光與巴洛克藝術文化共織,在大國南方低調閃著光芒,這裡正是德國藝術家威利・希伯(Willi Siber)生活與創作之地,他以雕塑、立體裝置見長,上施瓦本大自然的生命力、巴洛克教堂的輝煌,皆是滋養其藝術創作的養分,並透過形狀不規則、輪廓飽滿渾圓的「巴洛克珍珠」體現,傳遞內心對真善美的想像與追求。 

即日起至2024年11月10日,藍騎士藝術Bluerider ART帶來《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個展,集結牆上裝置、雕塑等十數件新作,帶觀者一窺威利・希伯如何在物件形變與材料轉換的過程中,創造一道道如聖樂般洗滌心靈的震撼。 

深受抽象藝術影響,藉創作擾動觀者對物的感知 

在長達45年的創作歷程中,希伯總基於物質的可塑性,並著重於對形狀、色彩、質地的探索,試圖顛覆觀者的視覺認知。他的成長經歷了抽象表現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也從不掩藏對抽象藝術發展的著迷,尤其受俄羅斯畫家康丁斯基、荷蘭藝術家蒙德里安吸引。 

線條、形狀與顏色所引起的心理反應,是康丁斯基在創作中不斷追尋的藝術精神,希伯也藉由形狀、色彩間的交互影響,為形體賦予「矛盾感」,透過對「形式性」的不斷研究推翻傳統藝術的框架,挑戰觀者對所見物體的意識,擾動人們以往熟悉的視覺與觸覺感知,這也形成他獨特的藝術語言,並構成他對「美」與內心感知的詮釋。 

「我的作品始終是自由且獨立的物體,不需要敘事性地解釋。」——威利・希伯透過形狀和色彩的交互影響,賦予藝術作品「矛盾感」,挑戰傳統藝術框架,擾動觀者的視覺與觸覺感知,形成他獨特的藝術語言,詮釋對「美」的理解。 (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展覽焦點之一為長達4公米的三聯幅作品《板面物體》(Tafelobjekt),其以光滑的表面強化木質纖維板的有機圓弧體,上頭漸變的光線反射,將隨觀眾的腳步移動,為畫面帶來起伏視覺效果,猶如四季變幻。 

另外兩張黑、白新作,對稱凹凸,如同珍珠般的觸感挑動觸覺神經,如同陰陽調和。知名鋼材雕塑系列《站立》(Stehende)與《木質牆面裝置》(Wood Wall Object)則覆蓋著源於巴洛克的華麗色澤,鮮明的亮面烤漆如大自然靈動。 

穿梭不同材質之間,實驗所有可能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希伯的創作早期其實以繪畫為主,之後因為繼承父親的木材廠,逐漸對雕塑、立體裝置更生興趣,1980年後漸以木質材料為主要創作媒介,這也是他實驗性材料創作的起點。希伯曾表示:「我的創作源於改變。」木頭的生硬質感在弧線刨塑下,轉化為帶有韻律的圓弧形狀,創造意想不到的外觀形式。他經常穿梭於不同材質的工作室,從木材、鋼到纖維板,嘗試著一切可能的突破。希伯的鋼材雕塑系列以硬化鋼製成,展現扭曲的輕盈感。 (圖 / Bluerider ART提供)
比如在希伯著名的鋼材雕塑系列中,扭曲的金屬由硬化鋼組成,這類材質即便在極端的承重負載下也不輕易斷裂,卻在希伯的組合下,呈現如吸管彎曲的輕盈感。看似簡約的形狀背後,是一系列複雜的精密工藝與上色的掌控,無縫焊接的物質性與明亮色彩起到相互作用,顛覆觀者對金屬輕重的認知趣味。 

《威利・希伯:巴洛克珍珠》

展期|-2024.11.1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

此文章經由La Vie授權轉載

延伸新聞

我想要留言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