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與【Listner 聽你說】合作,推出由新住民二代親自執筆的自我認同或家族故事,透過他們的自我剖析,讓不同文化間的對話更為深刻與共融。【Listner 聽你說】是一個免費提供新二代、新移民,關於法律及公共衛生諮詢之NGO平台。

本篇文章「新之所向心的回歸」由作者Ngô Đình Nhi撰寫。【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也將本篇內容編撰成中文、英文、越南文、泰文及印尼文等5種語系。 

作者:吳沛臻(Ngô Đình Nhi)

(對於作者來說,中文名字背後臺灣家人的期望讓他覺得壓力很大,而越文名字是越南家人滿滿的祝福,所以更偏愛越文名字多一點。)

圖/吳沛臻提供

我的母親來自越南,父親為臺灣人,我是近年來屢見不鮮的「新二代」。

對我而言,身份上的獨特開啟我的多元視野,更幸運的是,我的成長過程中並未遭遇太多的不友善對待。而最常被提問的是:「你覺得自己是臺灣人?還是越南人?」童年時總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直到一次經驗讓我徹底改觀,早先回越南時和家人對話,都請母親幫忙翻譯,後來有一次我自己回外婆家,阿姨跟我解釋我聽不懂的詞彙時,外婆從旁邊經過聽到,說了一句影響了我很大的話,「哎呀!她臺灣人聽不懂,不用解釋了啦!」

聽到這句話當下,心裡五味雜陳,原來外婆沒把我當越南人、當自己人,當下我便決定好好學習越語,回臺灣後,也開啟了我的越語學習之路。

除了平常和母親對話,我也常打電話回越南和家人聊天,學習過程算是順利,但也鬧了不少笑話,隔年再回越南時,日常對話已無阻礙了,阿姨還主動跟外婆說:「Nhi(我的越文名字)現在越語說得很好,也是越南人了,」

我內心無比開心,也因為這樣,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身份不單單只是臺灣的新二代,同時也是越南人。

圖/吳沛臻提供

語言是拉近人們距離很快的方式,當你和對方有共同語言,親密程度也會上升,而當現在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時,我會說我是臺灣人也是越南人,過去聽過很多背景相似的朋友說家裡反對他們學習母語,但我母親堅持用越語和我對話,讓我從小建立語感,很感謝母親的決定,也幫助我能在後續的學習上更快速。

很多人都對於新住民、新二代都有一些奇妙的見解,有次學校舉辦弱勢學生證照考試補助,讓我很意外的是,裡面包含了新住民子女,似乎社會上普遍認為新住民、新二代就是弱勢族群,我想這也是二代們不願大聲表示自己身份的原因之一,但看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大聲說出自己的身份時內心十分感動,原來一直以來,我都不孤單,也有很多人努力扭轉社會帶來的刻板印象,期待有一天,所有人都可以大聲說出自己的身份認同。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生活習慣、飲食甚至是思想上,母親都深深影響了我,自小在兩國文化中成長的我,一直都以自己兩種身份為傲,母親從小就堅持要把她越南的文化帶給我,她說:「雖然你生在臺灣,長在臺灣,但你身上有一半的血是我給你的,別忘了,你也是越南人。」

對我而言,只要是身而為人,都不應有所限制,只要我對這塊土地有認同,今天不論我的國籍為何,都可以是任何人,我愛生養我的臺灣,同時我也愛孕育我母親的越南,少了任何一邊,都不會造就現在的我。

作者:吳沛臻(Ngô Đình Nhi)

出生年次:2001年

目前就讀: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二技)

現職:長照機構護理人員

我想要留言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