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新住民就業困境:現狀與挑戰

作者:劉梅君教授/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作者:劉梅君教授/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作者:劉梅君教授

解析新住民就業困境:現狀與挑戰

截至2024年7月底,台灣新住民人數已超過60萬,若將新二代計入,則人數規模已是台灣社會發展無法忽視的群體,也因此早在千禧年開始政府意識到新住民群體對台灣諸多方面的影響,而開始制定相關政策法令,以內政部移民署為主責機構,但教育部、勞動部、衛福部及各地方政府亦推動相關計畫及方案以協助新住民及其子女更快速地融入我國社會,建立彼此共存共榮的族群關係。從成效來看,二十年來的努力的確被新住民肯定,不少新住民在許多領域也嶄露頭角,然而不諱言地說,目前的成果,離新住民要能共生共融的境地還有許多路要走。

限於篇幅本短文只就新住民的就業來談,根據移民署112年最新的「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統計指出,新住民的勞動參與率高達75.01%,同期國人僅59.17%,新住民對台灣短缺的勞動力市場,無疑貢獻匪淺,然而若干原因他們絕大多數只能屈身於低門檻的服務業,如小吃店、餐飲業、清潔打掃、房務處理、美容美甲、養生館等微小型企業工作,或製造業的勞動工作,如工廠作業員、農漁加工/冷凍場工作。限於篇幅,以下僅列述幾個新住民遭遇的就業挑戰,做為未來努力制度努力的方向。

中文能力不足導致就業的限制

除了陸籍配偶及來自東南亞僑居地的華裔配偶外,其餘新住民來台均面臨語言不通導致生活、工作、社交、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溝通的痛苦,即便居住一段日子有了聽說能力後,卻也因為缺乏讀寫能力,致使就業及子女教育輔導仍受到極大的限制,而使他們無從發揮工作潛力,在輔導孩子教育上也力不從心,特別是在母國已有受過良好教育(如大學學歷)的新住民,也不免受到讀寫能力的限制,而只能屈就於底層就業市場。

讀寫障礙影響的不僅是較佳的工作機會,也限制了姊妹們行動的範圍,特別是居住在公共交通系統不佳的城鄉或山區,出入要有交通工具,無論是摩托車或汽車,均須有筆試這關要過,這對姊妹們無異是痛苦的挑戰,無汽機車執照,生活及就業處處受限,因而未來考照這件事需要主責機關能有更積極的行動,例如提供其他語種的筆試。 

學歷認證困難的問題

新住民來台已有三十多年,我們也看到來台新住民姊妹們本身條件的變化,晚近來台的新住民姊妹的學歷比起早一代的新住民高出許多,不少有高中及大學文憑,然而這些學歷文憑往往不被承認或認證程序不易,致使須要有學歷門檻的工作被擋在門外。這幾次的調查均顯示出學歷認證的數量非常少,嚴重影響其就業選擇的範圍。

就業歧視的問題

台灣近二十年來在新住民的政策上已有很大的進步,但不諱言台灣社會仍存在對這群姊妹的刻板印象,以至於姊妹仍遭遇就業歧視。即便新住民姊妹已在台灣重新取得完整學歷,甚至有大專院校及研究所學歷了,亦不意味著在就業職場從此一帆風順,例如工作上被國人同事聽出有東南亞口音時,竟被刻意忽視及排擠,及雇主在工作安排及勞動條件上的不利差別對待,這類不利自信建立及人格尊嚴的打擊,對姊妹們適應及融入主流社會,無異是很大的障礙。

勞工保險投保率偏低的問題

台灣的勞工保險制度已實施超過一甲子,性質是在職保險,也是廣大勞動者最重要的保險。雖然新住民投保率晚近有大幅提升,2023年的調查達73.8%,相較2018年的55.5%,增加不少,但來台不到三年僅三成左右,偏低的投保率,部分原因如承前所述,是受限於中文能力、就業機會、交通工具及夫家態度的限制,無法順利就業,但也有勞工保險法制度上的問題,因為該保險開了一個令人扼腕的缺口,那就是雇用五人以上的企業,才有義務為其員工加保,換言之,四人以下的企業是「準用」,準用的意思是,雇主不為其員工加保,也無違法,而就業條件受限的新住民不得不從事於這類微小型企業,自然制度性地被排除於勞工保險的體系外。

當務之急

(A)提升中文能力(包含讀寫)
為了避免有強烈就業意願的新住民,卻因故無法就業或低度就業,造成人力的浪費,首要之務是強化新住民中文學習的機會與管道。如前所言,來台後的語言學習,是新住民適應並融入台灣的關鍵,雖然中文學習管道並非不存在,如學校、民間社團及政府單位,均提供語言學習的機會,但成效仍有提升之處,例如這類學習機會係屬自願性質,因此初來到台灣的新住民能否走出家門學習中文,繫乎夫家的態度,夫家態度積極且支持,姊妹們學習中文就快速,因此如何克服夫家態度的這個障礙需要有政策的鼓勵。其次,中文學習班近年於偏鄉地區越來越難少,原因是偏鄉小校減廢,嚴重影響中文學習的方便性,特別對於無交通工具,行動處處受制於夫家的初來台灣新住民;而地處偏鄉有開設中文學習班的民間社團組織更是數量少,這種情形對新住民學習中文更是雪上加霜!

(B)多元文化宣導及職訓培力
其次是多元文化的宣導及職業能力的培訓,仍需相關部會努力,因為多元文化的宣導有助於國人建立對異國文化的欣賞,從而降低對新住民姊妹們的成見與刻板印象;其次是職業訓練的加強,但過往過於偏重特定職類或技術門檻低的職種,這不利於新住民姊妹才幹的發展與發揮,因此職訓的職種不妨擴大創新,同時輔以就業服務,協助其更好的適應與就業穩定。

(C)夫家態度與支持
最後,新住民來台後各方面的適應與融入良好與否,關鍵首在其夫家的態度與支持,因而政策該如何從夫家著手,一方面降低他們對新住民姊妹的成見,另一方面願意成為新住民姊妹的支持後盾,或許才是新住民融入適應新環境開展新人生的政策要務。目前政府相關機構及民間團體所提供的服務與活動,能觸及到的總是那些一小部分新住民及其家人,這類家庭基本上問題不大,那些不願意新住民姊妹出來或處處防止新住民姊妹出來參與活動的夫家,才更是未來政策的重點對象! 

------------------------------------------------------------------------------

作者:劉梅君教授/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專業領域:勞動社會學、性別研究、高齡社會學、移民與移工
學歷:
美國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學士
經歷:
新北市政府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2015年01月~)
教育部人權工作小組委員(2020年~)
行政院移民署新住民發展基金委員(2019年01月~2022年12月)
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小組委員(2016年12月~2020年05月)
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第14屆及第15屆委員(2017年08月~2021年7月)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2003年04月~2005年03月)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2015年04月~2021年3月)
政大學動學報編輯委員召集人(2021年8月~ 2024年7月)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