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障礙是台灣新住民就醫的困難之一 (圖/龐渂醛醫師)

台灣新住民是第五大族群,他們來台的理由不外乎是與國人結婚的外裔配偶、或經商或就業就學,還有少部分是移民。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新住民人口以女性佔絕大多數,包括大陸和外籍配偶,而外籍配偶除了東南亞籍外,尚有日本與韓國裔等配偶。新住民其實是來自許多不同的國籍、族群、種族,擁有不同的語言與文化,這將會豐富了單一種族的台灣社會,是創造台灣多元文化社會的一個契機。

(一)健保投保期銜接不上: 這問題其實有跟政府反映過,有一些縣市有編列預算來補助這段建保空窗期的產檢,因此新住民女性就醫時,要多詢問醫院或當地衛生局是否有補助,了解補助的相關規定以免權益受損。

(二)同鄉陪伴就醫和努力學習中文: 邀一位懂得中文的同鄉陪同就醫,以便在旁隨時協助醫護和病人間的翻譯溝通,這樣可以避免不解或誤解而挫折或錯誤用藥治療,尤其是中文不太好的新住民。

自己未來都要在台灣生活,因此多多把握學習中文的機會,例如多交台灣的朋友,先學習中文或台語等基本的生活用語,對懷孕的新移住民女性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考慮接引家鄉的媽媽來台陪產或坐月子,這部分需要跟台灣的老公和台灣的家人做充分的溝通和同意,如果沒有辦法有家鄉的媽媽來台灣陪產,建議就按台灣的文化來坐月子等,以免引起家庭成員間的不和諧。

(三)常常注意禮貌:台灣是一個講求禮貌的社會: ‘醫師,您好!’、‘護理師,您好!’、‘感謝你!’、‘謝謝妳!’、‘請問…’就醫時這些話要常常掛在嘴上,有禮貌的病人,醫護人員自然也會好好相待。

(四)盡可能選擇有同理心的醫師就醫:

可跟久住台灣的同鄉朋友打聽,有那些醫師是很有耐心且對新住民有同理心的醫師來就醫,一般來說,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醫師因為自己也是來自東南國家,比較了解東南亞的國情,自己也是新住民之一,會比較能理解東南亞的國情,也會較有同理心和耐心,通常找這些醫師就醫將會得到較好的照顧,不過其實台灣人絕多數都很友善,樂於助人,基本上就醫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五)盡可能選擇重視新住民的醫院就醫:

如何知道醫院是否重視新住民?可查詢該醫院是否設有新住民或外籍門診?是否有各國語言的衛教單張?例如花蓮慈濟醫院在2012年開設新住民門診,提供新住民一個友善的記憶環境,實質的措施包括: (1)新住民的同鄉和購買網路即時翻譯員合作,提供協助新住民看診時的溝通翻譯員,讓看診過程順暢許多(2)協助申請就醫減免(3)到各鄉鎮提供衛生講座和醫療諮詢(4)提供各種語言的衛教單張。

(六)有病提早就醫: 生病一定要還在小病的時候就要就醫,不要等到疾病很嚴重了才就醫,這樣會增加治癒的困難度和風險,而且要付出的時間或金錢成本更高,台灣的醫療水準很高也不貴又很方便,因此生病千萬不要也不應該拖延就醫。

(七)就醫時很有用的網路資源:

現代人手一機的網路世界裡,有許多新住民就醫的資源可以使用

例如1:衛福部有印製不同語言(越南、泰國、緬甸、印尼和英文)的媽媽手冊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42

例如2:外籍人士和眷屬是否也要參加全民健保?應如何辦理?

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62969A3F0BCAB383&topn=0B69A546F5DF84DC

例如3:設籍前新住民健保費補助作業

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CD44CFAC1B3DB345&topn=5FE8C9FEAE863B46

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醫療資源也很充沛,新住民因本身客觀先天的條件或文化差異,導致他們在台灣就醫時遇到一些困難。儘管目前制度尚有未完善之處,希望台灣政府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並重視新住民的權益並在未來修訂更好的就醫政策來加惠於新住民。

 

作家/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 龐渂醛醫師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