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或許都曾幻想過擁有一個整潔無瑕的家,但有了孩子後,這個夢想總像泡影般破滅。台灣首位到府整理師廖心筠分享,讓孩子學會收納不僅是技巧,更需要耐心和方法。以家長的引導和尊重為基礎,孩子也能成為整理高手!
明確指令,讓孩子一聽就懂
很多時候,家長喊著讓孩子「收一收」,但未給具體指引,孩子就不知所措。廖心筠建議,與其模糊指令,不如清楚指導:「玩具車放入透明箱裡」、「鉛筆回到筆筒裡」。這樣一來,孩子能按部就班完成任務,還能感受到成就感。
碎碎念變自己動手,尊重孩子的邏輯
孩子的思維與大人不同,建立自己的收納模式反而更有效。廖心筠建議家長讓孩子自由選擇物品的分類方式,例如按顏色、形狀或功能。配合視覺標籤,讓孩子標註箱子的用途,增強記憶和辨識。自己動手做標籤的過程不僅增加趣味,也加深印象。家長把收納主導權還給孩子,讓他們用自己的邏輯分類物品。(圖 / Heho提供)
收納不下就是該斷捨離了
有些家中雜物多得根本無法收納,這時就是「斷捨離」的好時機。廖心筠分享的方式很溫和:讓孩子挑出「暫時不想玩」的物品,將它們收在高處的透明袋裡,過一陣再與現有玩具交換。如此輪流交替,讓孩子保持新鮮感,也不會讓物品堆積成山。
此外,若讓孩子自己選出最珍愛的物品前幾名,便能自然取捨。對於孩子自製的作品,不妨以拍照留念代替實物,既保留回憶,也不會囤積。
尊重孩子對物品的選擇,避免衝突
有時家長不經意的批評,會讓孩子對收納產生抗拒。例如孩子不願保留某件昂貴玩具,而家長卻嫌其浪費。廖心筠認為,對孩子來說,不再喜歡的物品即使貴也毫無意義,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決定,減少「你該如何」的指責。
此外,隨著孩子成長,他們的隱私和獨立性逐漸增強,家長不宜隨意整理孩子房間。建議家長以生活小故事引導,例如「凌亂房間會讓朋友留下壞印象」,讓孩子自發整理。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決定,減少「你該如何」的指責。 (圖 / Heho提供)
家長以身作則,避免囤物症影響孩子
廖心筠特別提醒,家長的收納習慣會影響孩子。若家中長期充滿雜物,孩子會認為雜亂無章的環境是生活常態。因此,父母應先從自身做起,將不用的物品捐贈或丟棄,讓整潔成為家庭的共同目標。
隨著家長和孩子共同打造零雜物的環境,不僅能改善生活品質,也將培養孩子在成長中的自律和收納能力。
文章出處: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