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新住民二代走訪東南亞店家 繪「美食地圖」紀錄來臺奮鬥史

新住民二代走訪東南亞店家,繪「美食地圖」紀錄來臺奮鬥史。 圖/謝發群提供
新住民二代走訪東南亞店家,繪「美食地圖」紀錄來臺奮鬥史。 圖/謝發群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編輯/高銘佐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與IC之音FM97.5【新生報到-我們在台灣】合作,推出一系列精采的新住民在臺灣的故事,本集節目邀請印尼新住民二代-謝發群,他現在是育達高中應用英語科的學生,父母親在桃園市經營餐廳「華珍印尼式餐坊」,從小就開始培養語言的他,面對客人中、英、印尼語三聲道輕鬆轉換;特殊的語言能力,是謝發群得以嘗試連結融合不同文化的基礎。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也將本集節目編撰成中文、英文、越南文、泰文及印尼文等5種語系,向讀者分享跟隨家人搬遷至臺灣生活的心路歷程。

延伸閱讀:越南新住民成立「青青南鄉美食」 范氏青用料理推異國文化

桃園中壢火車站後站,每一條街道都是不同東南亞族群店家的群聚點。 圖/謝發群提供

桃園中壢火車站後站,每一條街道都是不同東南亞族群店家的群聚點,有多家印尼店、菲律賓店最多,還有越南店與泰國店,不僅可以品嚐異國特色美食,還能感受東南亞文化氛圍。位於新興路的印尼餐廳「華珍印尼式餐坊」是謝發群的父母親一起經營,店內除道地的印尼料理外,還擺放著許多印尼特色小物與裝飾。

由於謝發群的父母親都是印尼華僑,因此從小對於東南亞文化特別感興趣,經常在課餘時走訪桃園火車站的東南亞店家,對各國商店動線可以說是熟門熟路,同時也會與店員聊聊天,彼此分享在臺灣奮鬥的故事。謝發群也曾將不同的店家繪製成美食地圖,還登上學校刊物《育達周刊》。

延伸閱讀:首位新住民立委「構築移民政策」 林麗蟬暢談前進國會歷程

謝發群坦言,許多台灣人對東南亞店家的印象都是「昏昏暗暗」。 圖/謝發群提供

謝發群坦言,包括許多他同學在內的台灣人,對東南亞店家的印象都是「昏昏暗暗,裡頭不知道在賣什麼」,也不會有進門消費的慾望;但他在印尼小吃店裡長大,深知門後的每一位店主,都有獨特的生命史,「若是我可以寫出來,讓台灣人了解這些奮鬥故事,說不定他們會願意進門看一看。」他說。藉由地毯式走訪中壢周邊的東南亞店家,通常會先叫一份餐點坐下,對店家說明來意與出生背景,大多數店主也願意分享,協助他完成口述史。

另外,在接觸東南亞店家的途中,謝發群也認識收容東南亞移工的民間組織,已經對連結台灣與東南亞文化頗有心得的他,又多了一項課後活動,便是當移工的中文老師。用語言教學,讓他更深刻體會異鄉人出外謀生不易,也更珍惜自己助人的機會與能力。

謝發群具備中英印3語能力,受邀擔任桃園市青年事務局青年諮詢委員。 圖/謝發群提供

說著一口流利華語與印尼語的謝發群,受邀擔任桃園市青年事務局青年諮詢委員,並提出市內導覽活動標示除了中英文,還可增加東南亞各國語言,不但可培訓新住民也增加就業機會。謝發群期望連結陌生族群之間的生命坐標,讓彼此的生命相互映照,發出光芒。

延伸新聞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icon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