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重點新聞

孩子動手打人?用愛心與智慧來幫助他們找到平靜之路

憤怒是孩子表達不滿的情緒,可能因為行為得到注意而加以強化,了解攻擊行為的原因,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圖 / Heho提供)
憤怒是孩子表達不滿的情緒,可能因為行為得到注意而加以強化,了解攻擊行為的原因,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圖 / Heho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當孩子動手打人時,父母常常會覺得手足無措。「不行!不要這樣!」或許是最常脫口而出的話語,但這樣的反應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其實,除了制止行為之外,觀察孩子背後的需求並制定適當的行為規範,才是根本之道。

了解孩子的需求,找到問題的根源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他往往正處於強烈情緒的爆發點,這時候的他無法理性思考,因為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得不到的東西上。無論是在家裡跟手足爭奪玩具,還是公園裡與其他小朋友產生衝突,孩子們的攻擊行為大多源於無法如願。家長們應該先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憤怒,這樣才能找到適當的處理方式。

觀察孩子的需求是一個好的開始。有時,孩子可能是因為饑餓、孤獨或疲倦而導致情緒失控。如果孩子飢餓,就給他些小點心;如果他感到孤單,花點時間陪伴他;如果他疲憊,確保他有足夠的睡眠。有時候,孩子即使身邊有很多人,依然會渴望父母的關注,這時候,放下手頭的工作,與孩子一對一互動,能有效舒緩他的情緒。

只說「夠了!停止」可能無濟於事

當孩子陷入怒火中時,他可能會攻擊他人或自己,這時,父母最常說的就是「夠了!停止!」但這樣的做法可能反而讓孩子學會以發洩情緒來吸引注意力,因為他發現大家都在看他。然而,這並不代表應該完全不制止孩子的行為,而是要避免讓事件「升級」,給予過多的注意力反而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以平靜的態度來處理,樹立冷靜的榜樣。可以嘗試要求孩子和你一起深呼吸,或告訴他你準備好傾聽他的想法,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同時也能逐漸冷靜下來。

用問題引導,讓孩子學會思考行為後果

當孩子情緒平復後,家長可以透過問題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可以問問孩子:「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能怎麼做才不會這麼生氣?」「當你不開心時,我可以怎麼幫助你?」這樣的討論能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並共同制定更好的行為規範。

同時,也可以花時間跟孩子討論被他傷害的人可能的感受,問問孩子:「你覺得被打的小朋友會不會覺得痛?他會不會因此不敢跟其他小朋友玩?」讓孩子體會對方的情緒,學習同理心,並鼓勵他用言語或行動來表達歉意,這樣才能在未來避免類似行為的發生。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應避免強烈制止,並保持冷靜,以深呼吸示範,讓孩子感受到安全並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 (圖 / Heho提供)

別讓錯誤的行為得到獎勵,強化不當行為

有些家長可能會在孩子表現出攻擊性時,無意中強化這種行為。例如,當孩子推打其他小朋友,只因為想要玩具,家長可能會要求其他人把玩具先讓給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誤以為動手搶玩具是達成願望的有效手段,從而再次重複這樣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是:如果孩子們不懂得如何共享玩具,家長應該把玩具收起來,並且教導他們如何輪流玩。這樣做能讓孩子明白,發怒或動手並不能讓他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會失去玩具。

當心潛在問題,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

有些孩子可能因為有過動症或發展障礙而特別容易情緒失控,這些情況不是簡單的管教可以解決的。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行為過度堅持或無法控制,應該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以確保孩子的發展得到最適當的支持和引導。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往往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通過理解和引導,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更健康的情緒管理,並在愛與尊重的氛圍中成長。只要耐心傾聽、冷靜回應,並與孩子一起制定行為規範,他們將能夠成為更自信、同理心豐富的小大人。

文章出自:媽媽寶寶

熱門新聞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icon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