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青少年用社群媒體會變憂鬱?內向外向竟是關鍵差異!

許多研究證實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但受到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 (圖 / Heho授權提供)
許多研究證實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但受到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 (圖 / Heho授權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現代青少年幾乎人手一機,社群媒體成為生活一部分,但這是否意味著更容易走向憂鬱?一項針對青少年的新研究顯示,使用社群平台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竟與青少年的「外向程度」有著不可忽視的關聯。面對頻繁刷 TikTok、Instagram 或 YouTube 的孩子,究竟該如何幫助他們遠離情緒低谷?

根據發表於《青少年期刊》的研究,研究者對 237 名美國青少年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調查,探討社群媒體與憂鬱症狀的關聯性。結果顯示,花費大量時間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特別是在 TikTok、Instagram 和 YouTube 上,容易出現較嚴重的憂鬱症狀。這些平台,因其大量的影像和即時互動,讓青少年陷入持續比較、過度期待他人反饋的循環,進而加劇情緒上的壓力。

然而,不是每個青少年都會受到同等程度的影響。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個性特質,尤其是「外向程度」,在影響他們對社群媒體反應上有著決定性作用。外向的青少年,即使頻繁使用 Instagram,也較少感到憂鬱,然而外向程度較低或中等的青少年,則顯示出較高的憂鬱症狀風險。這說明了個性如何成為一道心理防線,讓社群媒體的影響因人而異。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指出,這項研究深入揭示了青少年個性如何影響他們在特定平台的情緒反應。例如,頻繁使用 Twitter的女孩,容易產生憂鬱感,這或許是因為 Twitter 上的話題常涉及政治、社會議題,容易引發情緒波動。而在 TikTok 上,若一年內經歷較多負面回應的青少年,隨著時間推移,也容易持續陷入憂鬱。至於 Instagram,對於外向程度較低或中等的青少年而言,頻繁使用更易加重情緒低落的情形。

這些發現提醒家長、老師和專業醫師,了解青少年與社群媒體的互動,特別是那些內向個性較為脆弱的孩子,是防治憂鬱症的關鍵。社群媒體對情緒的影響並非簡單一刀切,需要從青少年個性與行為模式中找到原因。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認為,青少年必須學會自我檢視,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以及使用社群後的感受。外向的青少年往往有較多朋友,能迅速從外界得到正向的回饋,這有助於緩解社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內向或容易受到社群媒體影響的青少年,則建議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例如,每次使用 30 分鐘後,感覺是變好還是變差,透過清楚記錄,幫助他們認識社群對自身的影響。

葉雅馨強調,社群媒體上的互動往往難以預測,有些孩子會陷入無法停止的負面思考,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失眠、對事物失去興趣,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憂鬱症信號,當孩子在使用社群媒體後出現這些情況,家長應幫助孩子及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何引導青少年健康使用社群媒體是家長們面臨的一大挑戰。家長應該先了解孩子的使用習慣,和他們討論使用社群的好處與壞處,並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社群使用方式。對於那些容易受負面情緒困擾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選擇對自己有益的互動,例如參加正面積極的社群小組或創意活動,避免被過多的負面資訊影響。社群使用上會有很多無法預測的狀況, 建議家長可幫助青少年學習聰明的使用,選擇對自己好的方式。(圖/取自pexels)

此外,家長們也可以設立合理的社群媒體使用時間,並鼓勵孩子發展多樣化的興趣,如戶外活動、運動、藝術創作等,減少他們對社群媒體的依賴。最重要的是,家長應該做出良好示範,不要在家庭生活中過度沉迷於手機,與孩子共同建立健康的數位生活規範。

青少年正處於探索世界與自我認同的階段,社群媒體雖然帶來了方便和樂趣,但同時也充滿挑戰。幫助孩子學會健康使用社群媒體,是現代父母不可忽視的課題。透過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鼓勵孩子自我檢視,並以理性積極的態度面對社群的影響,我們才能真正守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讓他們不再被「社群媒體陷阱」所困,展現出屬於自己的活力與自信。

文章來源:媽媽寶寶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