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到職場:新住民在台生活適應的關鍵因素
新住民在台灣的基本樣貌根據內政部移民署112年的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結果,台灣的新住民以女性為主,比例高達91.2%,男性比例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居住年限方面,七成以上新住民在台居住已超過10年,三成以上更超過20年。從年齡層來看,新住民主要集中在35至64歲的中壯年階段,其中45至64歲占45.6%。在教育背景方面,新住民的教育程度呈現多樣化,從國中以下的34.7%到高中以上的53.5%。新住民面臨的主要挑戰新住民在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中,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情感調適:離開家鄉後,需克服與原生家庭分離的焦慮與思鄉情緒。家庭磨合:與配偶及新家庭成員的相處,可能出現陌生、信任與溝通障礙的問題。文化差異:語言、飲食、氣候、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的差異,使新住民需付出更多努力適應臺灣生活。多重角色壓力:在家庭中,同時扮演妻子、母親與媳婦、妯娌的多重角色所帶來心理負擔。新住民的勞動力參與 與 就業環境在勞動力參與力方面,新住民的參與率達到75.01%,遠高於全國平均的59.17%,顯示新住民在經濟活動中占有重要角色。然而,其失業率僅為1.35%,低於全國的3.49%。這些數據表明,新住民雖然積極參與就業,但在職場中也面臨著語言能力不足、體力負荷及偏見等困難。為改善新住民的就業環境,政府與社會可以提供更多中文學習機會,並創造多元文化友善的工作場所。同時,針對身心障礙或體能負荷較重的新住民,應設置更多彈性工作機會。創業與家庭收入的改善調查指出,14.2%的新住民已選擇創業,並在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中找到發展方向。然而,創業的主要瓶頸在於資金不足與市場競爭激烈。為支持新住民創業,政府可以設立專屬的創業輔導計劃與低利貸款方案。在家庭收入方面,隨著新住民融入台灣社會,家庭平均月收入逐年提高。例如,調查中發現,新住民家庭中月收入超過10萬元的比例較107年增加了18.21%,這顯示出台灣的新住民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第二代新住民的教育挑戰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新住民的子女又分成兩大類:(1)在台灣生長的新二代(2) 海歸二代及繼親收養新二代。在台灣生長的新二代:雖然感覺與一般孩子無異,但是因母親中文能力不足而影響早期語言發展及學習刺激,以及同儕間的歧視問題。雖然在校受歧視的狀況已大幅減少,但學校和社會仍需加強對這些孩子的支持,例如提供更多語言扶助課程、文化交流活動以及心理輔導。海歸二代及繼親收養新二代:對於從海外返台第二代(海歸二代)或跨國繼親子女(繼親收養新二代),因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再加上有些可能已經進入入學年齡,故更應提供較全面的跨國銜轉學生輔導與教育資源,透過習得會議、編班作業、華語扶助、學科增能、生活適應、就學適應、同儕關係、通譯陪讀、展能活動..等,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伊甸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的服務伊甸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透過多元服務,協助新住民適應生活。這些服務包括:語言學習:開設閩南語及文化課程,幫助新住民融入本地文化。文化適應:舉辦文化料理課程、多元文化體驗及節慶活動、社區文化市集活動,促進跨文化理解。心理支持:提供瑜伽、有氧、羊毛氈、手工藝等紓壓情感支持團體、生命歷程整理團體、親子共學團體課程等壓力釋放活動,給予心理支持。職涯成長:開設資訊科技素養培力課程協助新住民考取電腦證照、新住民照服員訓練專班、通譯及多元文化講師培力課程,提升新住民的就業能力。政府政策與未來建議政府在促進新住民融入方面已採取多項措施,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具體建議包括:建立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氛圍,透過多元文化的教育與宣傳,促進社會包容與共榮。建構友善的就業環境,促進企業與民間機構能夠合作,採「訓用合一」的模式提升新住民的專業力,並確保新住民的勞動權益與職業發展,避免就業歧視,同時也享有勞健保、基本工資等基本保障。健全多語環境,特別在醫療體系的掛號系統、多語系藥單、診間的多語化及通譯服務支持等,減少語言障礙。新住民是台灣社會的重要一環,他們的適應與融入對於社會的和諧與多元發展至關重要。透過政府、非營利組織與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新住民的生活品質與社會融入程度將進一步提升,為台灣創造更包容與多元的未來。撰文:新住民全球新聞網總編輯 蕭千霈受訪者:伊甸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主任 朱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