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重點新聞

下課不只是寫作業!兒科醫生呼籲:還給孩子他們的遊戲權

專家強調,遊戲不等於不學習,適當的遊樂時間才能促進他們身心靈的發展。 (圖 / Heho提供)
專家強調,遊戲不等於不學習,適當的遊樂時間才能促進他們身心靈的發展。 (圖 / Heho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孩子們的下課時間全都在玩嗎?現實中,除了上課外的時間,學生們其實也沒有真正放鬆的機會。根據兒童代表的說法,他們的下課時間常常用來打掃、收拾或課間移動;放學後則是功課與才藝課擠滿時間,基本的遊戲權被嚴重壓縮。專家強調,遊戲不等於浪費時間,反而能有效促進兒童的身心靈全面發展。

台灣小學生的遊戲時間相當有限。根據「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調查,學齡前的幼兒每周至少可以在遊戲場玩 1 到 2 次,但到了小學後,這個時間卻大幅減少,每月僅剩 1 到 2 次。許多人以為孩子在下課時間能夠盡情玩耍,但現實中,大部分的孩子在下課時其實是在寫作業或打掃;放學後也難以回家,有些孩子還得上安親班或才藝課。

面對這種現況,當問到是否有人在每節下課都能出去玩時,孩子們面面相覷,沒有人舉手。根據兒童代表的描述,有些時候教學進度占用了下課時間,讓下課時間變成僅用於上廁所的間隙。即便是週末或連假,功課不但變多,難度也相應增加,導致遊戲時間進一步被壓縮。

特公盟調查總結,現今兒童面臨的七大遊戲困境包括:下課時間無法玩樂、放學後仍有課程安排、校園缺少遊戲空間、成年人對遊戲過於保守、氣候影響戶外遊戲意願、公園設施無法吸引孩子、以及大人沒空陪伴等問題。

「玩」其實是促進孩子能力成長的天然催化劑。台大醫院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指出,當下台灣的兒童教育模式充滿填鴨式壓力,大人似乎只在乎要把知識灌輸給孩子,卻忽視了遊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需求。適當的遊戲不僅可以讓孩子放鬆,還能培養社交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意、靈感及基本的學習能力。

呂立強調,如果孩子的生活全被書本、作業和考試填滿,到青少年時期容易變得壓抑和痛苦。成年人自己也不見得喜歡這樣的窒息生活,更何況是孩子們?而且,讓孩子在遊戲中自由探索和學習,對他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讓孩子在探索中學會自我保護和觀察周遭環境的安全狀況,而非過度保護,讓他們生活在一個過度安全的環境中。(圖/翻攝自pexels網站)

大人對於孩子在遊戲中的安全問題過度擔憂也是一個普遍現象。呂立舉例,在遊戲場爬高的行為經常被禁止,因為父母擔心孩子會受傷。然而在急診室,更多受傷的兒童反而是在家中或馬路上跌倒的。與其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應提供他們適齡化的遊戲方式,這樣他們才能在實際情境中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針對這些困境,「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長張雅琳呼籲,政府應該聽取孩子們的聲音,給予合理的作業與遊戲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自由遊戲。在「兒童遊戲宣言」中,孩子們表達了對學習的重要性認同,但他們也強調遊戲的重要性。

呂立進一步建議,政府應檢視課後班的內容,增加自由遊戲的比例,取代留在教室學習的傳統模式,並加強宣導力道,讓家長們了解,孩子的潛能發展是從遊戲開始的。遊戲是孩子通往全面成長的一把鑰匙,只有在玩樂中,他們才能真正找到學習的樂趣。

我想要留言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