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與英國「衛報」知名舞評對談雲門的成長脈絡,並播放經典作品片段;林懷民表示,創團受到美國甘迺迪總統名言「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的啟發很深,盼創作對台灣有貢獻。
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攜手與英國三一拉邦音樂舞蹈學院(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聯合邀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當地時間20日晚間於拉邦劇院(Laban Theatre)舉辦講座,與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知名舞評人茱蒂絲.瑪克蘿(Judith Mackrell)對談,引領英國聽眾深入大師創作與《雲門舞集》46年的成長脈絡。
林懷民在2019年底卸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當晚講座特別以「雲門守門人」(Cloud Gatekeeper)為題。衛報知名舞評人瑪克蘿在開場引言,自她去年赴臺灣參與《雲門舞集》戶外公演,感受到舞團對臺灣具備的影響力談起,邀請林懷民分享舞團的成立及理念,更探究各個經典作品的創作背景及肢體語彙。相關報導:台灣雲門林懷民對談衛報舞評 美學座談倫敦登場
90分鐘的對談,搭配上舞團歷來重要作品如《白蛇傳》、《薪傳》、《九歌》、《水月》、《行草三部曲》直至2年前的《關於島嶼》等演出片段播放,讓聽眾不僅進入了林懷民的編創歷程,更彷佛穿越時空,全程見證舞團自1973年創團以來的奮鬥、成長與突破。
林懷民首先介紹,《雲門舞集》創團受到了美國甘迺迪總統名言「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及和平工作隊(Peace Corps)的啟發,同時深受「赤腳醫生」訓練理念的感召,希望以演出對臺灣社會有所貢獻。
林懷民也提到諸多創作以及舞者訓練,都來自於對東、西方文化彼此差異的體認。他自神話及建築美學切入,說明西方芭蕾追求筆直、高聳的線條,東方舞蹈則源自「天圓地方」,喜以圓或曲線呈現。基於這個體認,他發展出《雲門舞集》不同於西方舞團的編創風格,並且本於臺灣文化及歷史脈絡走出自己的道路,更導入太極導引,訓練舞者呼吸、冥想,形成舞團的肢體語彙。
《雲門舞集》做為臺灣首創的職業舞團以及它的創團理念,林懷民闡述走入社區及下鄉演出一直是舞團的重要使命。在臺灣演出場地還非常貧乏的年代,《雲門舞集》就在體育場或棒球場搭建舞臺,為民眾演出舞作。時至今日,舞團仍持續每年舉辦到臺灣地方上的演出。林懷民以在臺東池上的戶外演出說明當地民眾如何經由參與演出的執行,提高對家鄉的認同感及自信,更帶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的意願。
成立40多年來,《雲門舞集》不僅是源自臺灣的舞團,更是臺灣文化重要的組成,2008年舞團的排練場遭大火焚毀,但林懷民以此事件向聽眾分享舞團受到臺灣觀眾慷慨捐款支持,建置出景致獨特的「雲門劇場」之故事,藉此說明舞團及臺灣社會相互依存的深刻關係。
講座尾聲的交流時間,聽眾向林懷民踴躍提出如何為舞作選擇配樂、如何為舞團傳承,以及面對新媒體群起的浪潮,《雲門舞集》將有何後續發展等問題。林懷民回應舞團發展是集體努力的成果,並向在座的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資深舞者蘇依屏致意,也表示將借重新任藝術總監鄭宗龍不同的創作思維以及強韌的執行力,迎向未來的挑戰,舞團「將一如以往,而且表現更好」。
三一拉邦音樂舞蹈學院校長安東尼.鮑恩(Anthony Bowne)與林懷民具有超過30年的情誼,表示非常開心能辦理此次講座。駐英國代表處大使林永樂也出席活動並且致辭,為林懷民率領《雲門舞集》多年來在國際間擔任臺灣文化大使,同時在國內深入地方耕耘的用心奉獻表達誠摰的謝意。
新聞來源: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