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以金馬最佳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為出發,展出「風車詩社」相關文獻,可見台日詩人對文學狂熱,以及國際展品,將於6月29日至9月15日國美館登場。
國立台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推出新展「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以下簡稱共時的星叢),並於今(25)日文化部南海工作坊舉辦展前記者會,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國美館館長林志民、史博館館長廖新田、策展代表黃亞歷等皆出席。
「共時的星叢」展覽從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出發,該紀錄片曾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殊榮,由黃亞歷導演,展覽延續電影中多重元素的跨域創作概念,以「風車詩社」為核心。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指出,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像是一首詩,具藝術形式的拍攝手法,讓人能初探風車詩社中的台灣年輕人探索思想禁地過程,並讓台灣人一窺30年代顯為人知的文學運動,也可見當時年輕詩人對文學的狂熱。
鄭麗君說明,30年代的風車詩社引入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和法國幾乎共時發生,這也代表台灣和世界文藝思潮同步,台灣的藝術史就是世界藝術史的一部分,然而,台灣人更該用多元的角度,不同的視野看待藝術史。
鄭麗君強調,這三年文化部要重建台灣藝術史,更要變成一種運動,希望促使台灣當代社會重新檢視、訴說藝術家故事跟思想,此次的「共時的星叢」展覽應證了以上思維,在台灣的星空可見台灣點點繁星。
展中可見精選的展品畫作、雕塑、書籍,並串連文物、聲音、平面及動態影像等,透過共800件展品,進一步探討20世紀初至1940年代現代主義文藝在西方世界與東亞國家所捲起的浪潮。
位於台南的「風車詩社」是台灣日殖時期提倡超現實主義的文學社團,由楊熾昌、林修二、戶田房子等台日詩人共同組成,並出版「風車」雜誌。
黃亞歷導演的紀錄長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即是以「風車詩社」為主題,其拍攝手法宛如讓詩人走入觀眾生活一部分,彷彿聆聽身邊的好友訴說理想及生活。
「日曜日式散步者」一方面探討日殖時期的文藝語境上,連結世界性的現代主義思潮與運動;另一方面,則追溯台日詩人們的生命經驗、文藝啟蒙,遭逢歷史事件的吉光片羽,電影匯聚多重元素,受到熱烈迴響。
「共時的星叢」便是由「日曜日式散步者」為出發點再發展而來,將上述討論由文學與電影的媒介轉至美術館展覽空間,並結合當代藝術與科技,是對於跨域創作的再探索。
此次,展覽由導演黃亞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孫松榮,以及日本資深超現實主義研究學者、策展人巖谷國士共同策劃。
展覽結合不同藝術媒材、文獻、影音檔案等透過多媒體裝置等新科技呈現,並有十大重點展提,包含「現代文藝的萌動」溯源新世紀城市與摩登感知、「超現實主義眾聲回響」辯證前衛主義的接地氣、「機械文明文藝幻景」築起新精神藝術家的跨地藝術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