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規與夢想之間,王智盛為新住民搭起理解的橋樑
在法規與夢想之間,王智盛為新住民搭起理解的橋樑從教室走向社會,他是一位新住民法規推動者。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的王智盛助理教授,不僅曾是學術界的種子教師,更是新住民政策推動的重要一員。身為新住民基金會「學者專家」委員,王智盛是台大國發所博士,也是澳門科技大學行政管理學院客座教授、復興廣播電台「兩岸脈動」節目主持人、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研究員,不僅有著對移民法、兩岸條例等制度面深厚的理解,更長期致力於法規翻譯、宣導與簡化。他認為,語言與文化的理解,才是台灣社會真正接納新住民的起點。因為這一份信念,讓他在這條路上持續耕耘。修補現實斷層:法律是規格,理解才是人性然而,要架構一部方方面面都妥善的法規十分不易,特別新住民議題上本身就有文化、語言、適應、觀感、同理心、國際關係…等元素存在。回想起初踏入新住民議題時,王智盛坦言,台灣的法規雖立意良善,卻因內容繁複、語言隔閡,讓許多新住民在無意中違規、受罰,甚至無力自救,如常見的居留證延誤、工作證過期,或是因為法律詞彙艱深而誤解其中定義,導致程序失誤,新住民與制度之間始終存在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這樣的挑戰,讓他意識到,僅僅有法律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如何讓人懂」並且淺顯易動地接收到正確資訊。回想初踏入新住民議題時,王智盛坦言,台灣的法規雖立意良善,但因內容繁複、語言隔閡,讓許多新住民在無意中違規、受罰,甚至無力自救,讓他意識到,僅有法律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如何讓他們淺顯易動地接收到正確資訊(圖/翻攝自央廣)拆解流程簡單化,讓懶人包成為救生圈面對挑戰,王智盛與團隊積極行動。不僅推動法規多語言翻譯,還倡議以懶人包、圖像化流程取代冗長條文,讓資訊更親民。例如透過簡單一張圖,清楚告訴新住民如何申請獎學金或社會救助,拆解成易懂的流程步驟,協助服務人員更容易指引,讓新住民充分掌握資訊。這樣的努力,不僅縮短了理解的距離,也在無形中降低了誤解與隔閡,讓法規不在是座高牆阻擋新住民們在台灣逐夢、落地生根的高牆,也讓幫助這些新台灣人沒有後顧之憂,擁有後盾力量。零差異的未來,新住民世代共創台灣新樣貌曾看見一位新住民姐妹從接受幫助,到反過來教導他人,甚至自掏腰包扶持同鄉,王智盛認為,這股「給予而非索取」的精神,正是台灣社會得具有「包容力」的證明。他也期待,未來新住民二代能更加自然地融入,無論是政策設計還是社會氛圍,都能以「需求」而非「身份」為出發點,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零差異的地步。他說:「新住民不只是來自他方的人,他們就是我們的一部分。」這份信念,也將成為他繼續前行的最大動力。王智盛期待,未來新住民及二代能更自然地融入,無論是政策設計還是社會氛圍,都能以「需求」而非「身份」為出發點,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零差異的地步。(圖/翻攝自中央社)金句:💡新住民不只是來自他方的人,他們就是我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