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都傳出有昆蟲數目減少的消息,其中又以蜜蜂的「突然消失」最能引起注意,長久以來未能發現原因,然而最新的科學研究顯示,人類活動產生的光害或許是問題之一。
研究員指出,從吸引昆蟲「飛蛾撲火」,到提升昆蟲能見度讓獵食者可以看得更清楚,甚至是讓螢火蟲的求偶過程失序,夜間的照明嚴重影響昆蟲的生態,伴隨著棲地喪失、化學藥物的使用、外來種入侵和氣候變遷等因素,讓昆蟲的數量銳減。
事實上,不只是蜜蜂,德國和波多黎各最近都發現昆蟲數量雪崩式減少,今(2019)年二月發行的科學報告指出,由於昆蟲對維繫生態系健全十分重要,如果這種狀況持續,缺乏昆蟲的生態系將會因此崩解。
最常見的昆蟲死亡狀況,是趨光性昆蟲誤將燈泡當成月亮,蛾等昆蟲一旦開始繞行燈泡,超過三分之一都會在天亮前因為力竭或是被獵食者捕食而死亡。不只是燈泡,車輛上移動的車燈也是重大問題,德國一年夏天就有超過1000億隻昆蟲因為這種光源而死。
人工光源不只讓昆蟲喪生,也擾亂昆蟲繁衍後代的過程。部分昆蟲藉由光源在水面上反射的波長來尋找適合繁衍的水源地,而人造光源加上柏油的組合會擾亂這類光波,像蜉蝣這類只能生存一天的昆蟲可能會被這種組合所欺騙而下蛋,最後整個族群就會因為不適合的產卵地而整批消失。
不過研究人員也說,相較於其他影響昆蟲生存的原因,光害其實反而好處理,只要能將無用的光源關閉並設置合宜的遮蔭,就可大幅降低昆蟲的死亡率。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分校動物行為生物學家Brett Seymoure說,其他污染源在停止製造後還要進行清理,甚至可能要很久才能恢復,光害則簡單多了,只要關掉就可以解決,只要運用得宜,就可以達成不影響昆蟲也不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雙贏局面。
新聞來源: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