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全球新聞網 曾俐瑋/彰化採訪報導] 21歲就從越南寧順來到臺灣的新住民李孟涵,因為經濟問題所以選擇離開家鄉,原本家境困苦的她在越南讀完高中就到胡志明市工作,從小到大幾乎都是半工半讀地學習。但是富有學習精神的孟涵來到臺灣,除了照顧家庭、工作外,她一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所,補足了在臺的學歷,並曾在彰化縣新移民協會擔任理事長,刻苦不懈的精神鼓舞了許多新住民姊妹,成為具有影響力的臺灣新住民代表。
家境困苦 住在「五星級飯店」
李孟涵說,不可否認,有很多結婚來臺灣的新住民朋友,一開始都是為了改善自己與家庭的經濟。當時她的家境困苦,常常彼此取笑說住在「五星級飯店」,家徒四壁到可以直接看到天上的星星,這樣的情況下,孟涵沒有太多選擇,還曾經為了1萬塊美金,與身障人士相親。孟涵的叔叔向她說:「錢是很重要,但是已經有決心要一輩子照顧不能走路的先生嗎?」她才改念頭,選擇與家住彰化的先生結婚。
結婚時,孟涵也不為自己辦喜宴,把所有聘金都留給娘家改善生活條件,處理完手續文件,隨即就來到彰化生活。「對很多新住民姊妹來說,這是場生命的賭注。」孟涵說,是好是壞,每個人的命運不同,多數人都只能盡可能照顧好自己,不讓遠方的親人掛念。
不放棄學習 成就自我人生價值
來到臺灣的李孟涵,一開始連中文也沒辦法說,和家人間也只能夠比手畫腳,為了改善經濟,才到3天就去工作,在公公的鐵工廠站機台。「以前的工作相當辛苦,所以我也3年後才生育老大,但即使工作辛苦,我還是堅持要上課學習,原因很簡單,我必須成就我自己的人生,我不是生來就為了幫別人煮飯的。」孟涵說這段話的時候,眼神十分堅定,她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內在的精神作為基礎,並不完全是「為了誰」、「為了誰的眼光」而產生,這大概也能解釋她為何能在百忙之中,還能堅持不斷地充實自我。
一開始,孟涵在埔心國小和國中上夜校,出色的表現被師長建議可以用同等學力考上大學,所以後來選擇離家不遠的中洲科技大學休閒觀光管理系就讀,雖然讀書這件事,一直未獲她家人的鼓勵,她還是堅持要在生活的隙縫中抽空完成教育。孟涵說,華人世界裡比較重視學歷,臺灣也不例外,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當今社會認為大學只是基本的學歷,所以她就有了再進修的念頭。
充實能力 咬緊牙根做榜樣
「除了獲取外界的認可,讀書更重要的是充實自我。」李孟涵說,當時她逐漸跳脫「要被看得起」的這種學習心理,發掘到學問能夠學以致用的樂趣。因為擔任協會理事長,需要管理姊妹和移工的學習,還有會計、管帳等技能,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被修平科大TTQS認證的老師邀請去考研究所,她才發現人力資源管理也是相當有意思的學科。
經過老師的協助,孟涵帶領著協會共5位的姊妹一同上研究所,雖然平日間大家要工作、照顧家庭、管理協會事務跟舉辦活動,但她們還是運用周末的時間修課,為了能讓其他的新住民姊妹們跟上她們的腳步,孟涵也咬緊牙根,率先完成畢業論文,現在已經是合格的碩士。
提供政策意見 改善新住民家庭關係
「我覺得已經很慶幸,臺灣是一個鼓勵學習的地方,即使年紀漸長的學生也不會被老師放棄,可以活到老學到老。政府也會給予新住民不錯的資源,只要肯努力,都有機會能靠著努力完成自己的教育。」李孟涵說,當初雖然為了經濟問題選擇結婚來臺,但好在臺灣的生活品質相當好,對新住民的歧視問題也逐漸改善中,來臺的新住民很有機會憑著自己的努力,融入這個社會,並成就自我的人生。
因為孟涵對自我提升的努力,加上長期參與彰化縣新移民協會事務,為地方的新住民姊妹解決家暴問題,並培力她們學習與就業的技能,不僅受到姊妹們的肯定,也時常被地方、中央政府邀請去參與新住民政策的研討。對新住民政策的想法,孟涵提出了有見地的見解,她說,除了培力新住民的能力以外,新住民的家庭其實也很需要政府的關懷與宣傳,若是家中的另一半與其他家人,無法改善一些保守觀念,想法的差異就會造成家庭關係失和,所以政府理應對新住民家庭的其他成員也組織宣導課程,加強家人的參與,才能使新住民與整體社會的相處,都美滿和諧。
「雖然已經研究所畢業,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相信未來還是有很多值得努力的地方。」李孟涵說,也有師長勉勵她往博士班邁進,她暫時還沒有特別的想法,只是希望說出自己的故事,多年來一點一滴在學習上的努力,都希望能分享給在臺灣的新住民姊妹,不要放棄成就自我的任何希望。孟涵的學習歷程體現了她自我實踐的理念,這其實已經是比獲取學歷,還要更有價值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