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越南姊妹的臺灣味 道地傳統春捲屏東現蹤

越南姊妹的臺灣味 道地傳統春捲屏東現蹤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 曾俐瑋/屏東採訪報導]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上半年度許多活動都停擺,臺灣雖然防疫有成,但也要到6月7日國內解封,國人才比較安心地外出活動。解封後,在南臺灣打響名號的屏東「新住民市集」,也在每個月第2個星期日重返孫立人將軍行館廣場,在入夏時分為大小朋友注入充滿異國風味的歡樂。

來到市集入口處,遠遠便可以看到穿著越南服飾製作「臺灣春捲」阮碧賢、阮氏商姊妹,姊妹倆雖然來自越南,販賣的卻是傳統口味的臺灣春捲而不是越南春捲,看他們俐落地把潤餅皮攤開,加入各種餡料,再撒上糖粉、花生粉,包起來便是一捲臺灣人都孰悉的潤餅,在炎熱的南國天氣裡,不禁使人食指大動。從越南到臺灣,從越南料理到臺灣傳統小吃,姊妹倆的料理之路,吐露了她們移居他鄉的心路歷程。

不做越南春捲 為鄉親做臺灣春捲

阮氏姊妹來自南越的鄉間,妹妹阮氏商結婚來到屏東已經17載,中文說得流利,姊姊則是透過妹妹的介紹後,也與夫婿結婚來到屏東,平時姊妹倆在生活上、工作上都相互扶持,在屏東街上一同經營著做春捲與大腸包小腸的傳統小吃店。姊妹倆都說,來到臺灣的生活讓她們覺得很便利、也很舒適習慣,日常多待在店中做生意,不常外出社交,所以這次來到新住民市集擺攤,除了推廣自己的手做美食,也希望在地的民眾可以注意到,來自越南的姊妹也能發揚傳統的臺灣美食。

阮碧賢與阮氏商的臺灣春捲店面已經經營了3年,以新鮮、衛生又用料實在的功夫,贏得客人的信任,但明明越南也是以春捲料理著稱,為何卻是販售臺灣春捲呢?阮氏商說,姊姊碧賢曾經在臺灣春捲店工作幾年,學成之後才自己出來開店,為了做好臺式春捲,還特別找了認識的師傅拜師學藝,學習如何調粉。

「原本店面也有販售越南的炸春捲和生春捲,但是屏東的鄉親還是比較喜愛傳統口味的臺灣春捲,所以後來我們專做臺灣春捲。」阮氏商解釋,南臺灣的天氣熱,做小吃每日都要更換食材,才新鮮健康,如果越式春捲接受度沒那麼高,可能會浪費材料,不如專心把臺式春捲做好,做出口碑來。

注重養生 蒜味春捲最受歡迎

做臺灣春捲也不是容易的事,阮碧賢除了和老師傅學習調粉外,當初也要克服心理障礙,把麵團用手放上滾燙的鍋板上「擦餅」,她說一開始也很怕燙傷,久了以後就習慣,就不再感到害怕,如今早已可以很快速地料理潤餅皮。「越怕燙,越容易燙到」碧賢說秀出自己的指頭,笑著這樣說,也許這就是她面對生活的態度,遠渡重洋到海的另一端與妹妹相聚,一同建立新的生活,如果心中只有畏懼而不願突破,要如何邁開腳步呢?

提起自己店面春捲的特色,阮氏商也侃侃而談,她說,屏東的鄉親最喜歡他們的蒜味春捲,因為臺灣人一般認為蒜頭很養生,可以殺菌固胃,所以在販賣的原味、蒜味、辣味、芥末春捲中,以蒜味春捲最廣受歡迎,再加上高麗菜、豆芽菜、豆干切片、炒蛋、香腸和黃瓜絲,就成了最受臺灣鄉親歡迎的傳統潤餅口味。

新鮮健康 分享臺灣味受讚賞

「為了讓客人可以安心,我們做的餐點新鮮健康,連香腸也是自己灌的。」不遜於姊姊阮碧賢,阮氏商在同個店面裡,也自己製作販賣大腸包小腸,這道傳統的臺灣小吃,她也學到了真功夫,時常被客人稱讚口味道地。阮氏商說,不買現成的材料,潤餅皮自己擦、香腸自己灌,食材新鮮健康,讓人放心,這是她們姊妹經營店面的小祕訣,喜歡天然養生的客人,就會成為他們的回頭客,也介紹其他親朋好友,前來分享他們的臺灣味。

「畢竟我與姊姊原本是外籍人士,所以一些鄉親到店裡來消費,還會誤會我們的春捲是越南口味的。」阮氏商說,實際上無論春捲或是大腸包小腸,他們都學習了完完全全的臺灣做法,呈現出道地的臺灣味,這是她們為融入臺灣生活所做的努力,如今已經獲得很多客人的讚賞與支持。

越南姊妹的臺灣味,搭上了現代輕食的熱潮,期望她們的用心也受到眾人尊重與珍惜,也許某天你探訪南國,能在屏東的街頭遇到異國姊妹的店,欣賞她們在異地打拚的美麗風景。

大埔大腸香腸、春捲 (和生店)
屏東市 和生路887號
電話 0912139199

屏東「多元文化講座及創意市集」
活動時間:每月第2週星期日下午2點到6點
活動地點:屏東市中山路61號(孫立人將軍行館)

阮碧賢(左)與阮氏商(右)姊妹在屏東新住民市集擺攤賣傳統臺灣春捲

阮碧賢姊妹的傳統春捲,用料實在

熱門新聞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icon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