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全臺首見越南官賀民歌及完整版韓國羌羌水月來 盡在2019亞太傳統藝術節

全臺首見越南官賀民歌及完整版韓國羌羌水月來 盡在2019亞太傳統藝術節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之「2019亞太傳統藝術節:大地慶典-農村節慶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對話」,已於10月5日盛大開幕,第一梯次團隊包括喬治亞、印度及臺灣布農族團隊精彩的樂舞表現,以及喬治亞琺瑯工藝師、尼泊爾粧佛工藝師的精工巧藝,已在宜蘭傳藝園區掀起亞太藝術風潮。10月10日起,第二梯次團隊陸續登場,將帶來另一番亞太農村文化風情。

第二梯次受邀演出團隊的展演內容包括同於2009年列入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韓國「羌羌水月來」(GANGGANSULLAE)與越南官賀民歌(Quan Họ Bắc Ninh Folk Songs),兩者都是亞太地區重要的節慶民俗音樂。工藝部分則有韓國螺鈿漆器工藝師金宗良(Kim Jong Yang)及越南籐編工藝師阮文靖(Nguyen Van Tinh)。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濟民表示,本次受邀來台的四個外國表演團隊都是首度來臺演出,第二梯次要亮相的韓國「羌羌水月來」除了前幾年曾經在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演出過一小片段之外,在本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中是首次完整呈現給大家。來自越南的官賀民歌,更是第一次在臺灣登場表演!除了演出部分外,受邀來臺的工藝師也都是各國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已經累積18年品牌經驗的亞太傳統藝術節精心呈現最獨到、最特殊的世界文化遺產展演內容給臺灣的大眾。

盛行於韓國西南部地區的民俗歌舞「羌羌水月來」,是韓國秋夕(中秋節)舉行的季節性節慶活動,也被列為韓國無形文化財第8號,其歌舞名稱源自歌詞的疊句唱法,因每小節結尾處都以「羌羌水月來」呼應而得名。歌詞由領唱者即興發揮,舞者隨著領唱者的節奏,圍成象徵滿月的圓圈歡愉唱跳慶祝。其中還會穿插童玩遊戲,如扮烏龜、採蕨菜、綁鯖魚、踩屋瓦、捲草蓆、抬轎子、過大門等,傳達農村的祈福祝願,以及對上天的感謝。這個世代相傳的習俗源自於稻米文化,與昔日鄉村地區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現今「羌羌水月來」則被視為表演藝術,是韓國民俗藝術的代表。由於旋律與動作簡單易學,有助增進社區和睦及女舞者之間的友誼,因此成為韓國婦女致力保存的傳統節慶文化,並列入小學音樂課程。

而越南北寧官賀民歌,則是越南北部平原上獨具特色的民歌曲調,也是越南民歌寶庫中旋律最婉約抒情的歌謠式民歌。在越南北部,許多村落有彼此結盟為兄弟村的習俗,兩村村民聚在亭祠,透過舉辦唱祝歌、對歌、交緣歌相互聯歡,所發展出的唱法即稱為「唱官賀」。傳統唱官賀沒有樂器輔襯,以對歌形式交互演唱。北寧官賀民歌作品超過400首,調子約有213種變化之多,包括唱祝、唱祭、唱會、唱更等各種唱法,主要在表達人們的情感狀態。官賀民歌表達了族群的認同、精神與哲學,透過與村莊之間的分享、珍惜文化習俗的情感,而加強促進了社會連結。

第二梯次的另一大亮點,則是重量級的韓國與越南工藝師。來自越南河內的籐編工藝師阮文靖(Nguyen Van Tinh),青年時期即於工藝競賽中連連得獎,並獲國家頒發優異證書;1999年他被越南中央理事會授予「金手獎」,2013年更獲得越南總統授予榮譽勳章之殊榮。除了個人籐編工藝成就,他的父親也是籐編工藝師,阮文靖的兩個兒子更是青出於藍,被總統授予國家榮譽「工匠精英」,三代在籐編工藝領域均具傑出成就。

被列為韓國無形文化財第10號的螺鈿漆器工藝,是歷史相當悠久的傳統工藝項目,在臺灣也相當難得一見。此次受邀來臺的韓國工藝師,是學習、傳承螺鈿漆器工藝超過五十年的金宗良先生(Kim Jong Yang),他自13歲起即開始學習螺鈿工藝,30歲成立東西工藝社,致力於螺鈿漆器的傳承與創新。2010年G20高峰會期間,他受韓國國家博物院委託,以現代技術仿製展示高麗時期具代表性的螺鈿工藝品,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生命。金宗良為韓國統營螺鈿漆器協會首任會長,現為統營傳統工藝館委員會委員,並於慶尚大學統營分校從事教學工作。

2019亞太傳統藝術節第二梯次展演活動將於10月10日至13日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辦理,想要一覽珍貴的人類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千萬不要錯過。詳細資訊請洽活動官方網站(https://festival.ncfta.gov.tw/2019aptaf/zh-tw)或臉書搜尋「亞太傳統藝術節」(https://www.facebook.com/AsiaPacificTraditionalArtFestival/)。

第二梯次展演團隊與長官貴賓大合照(翻攝自文化部)

我想要留言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