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重點新聞

親子情緒雙向訓練!三大技巧助孩子學會冷靜,家長也能跟著穩住心情

孩子自身的訓練外,家長也應增加親職技巧,才有機會避開下一次的衝突。 (圖 / Heho提供)
孩子自身的訓練外,家長也應增加親職技巧,才有機會避開下一次的衝突。 (圖 / Heho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暴力行為常令人聯想到青少年問題,但事實上,許多孩子從幼年階段就顯露出情緒失控的徵兆,而這往往會成為親子間情緒拉扯的導火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李宛臻建議,情緒訓練不僅是針對孩子,家長同樣需要學習如何控制自己,並以適當的方式引導孩子,逐步建立穩定的親子互動。

家長與孩子的情緒訓練齊頭並進
對許多家長來說,孩子一有暴力行為便深感無力,但僅止於責罵無法解決問題。李醫師指出,許多小孩因無法控制衝動而動手,而家長不妨先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是否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精神狀況或是壓抑的情緒壓力。無論何種原因,冷靜的親職技巧、和緩的對話環境及妥善的情緒練習,都是改善孩子暴力行為的關鍵。

給予冷靜空間,避免情緒升溫
當親子間的情緒逐漸高漲時,給彼此留出一些冷靜空間十分重要。許多家長會陷入情緒性回應的循環,使雙方情緒失控。李醫師提醒,當家長穩住情緒,才是以身作則的最佳時機。若感到氣氛緊張,家長可以輕聲對孩子說:「我們都先冷靜一下,等心情穩定再談。」避免在情緒激動時說出責備或傷人的話語。家長應引導孩子冷靜,找出情緒刺激點,理解憤怒背後的複雜情緒。 (圖 / Heho提供)

孩子冷靜後的三步驟對話技巧
孩子冷靜後,家長可以藉由以下三個步驟進行討論,幫助孩子釐清心情,學會自主控制情緒:

引導孩子回溯情緒點:幫助孩子找出情緒的起因,了解是什麼情境或行為引發他的不安或生氣。
自我反思行為模式:提醒自己是否在互動中使用了可能激怒孩子的語氣或話語,這樣可以幫助自己以後更好地引導孩子。
分析情緒背後的複雜性:協助孩子理解,不僅是生氣而已,也可能包含了委屈、羞愧等多重情緒。透過這些分析,幫助孩子掌握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

認知行為療法,教孩子練習「踩剎車」
李醫師強調,認知行為療法是協助孩子控制衝動的一種訓練方法。透過將事件經過畫成流程圖,從起因到行為分解細節,孩子能逐步理解情緒觸發的過程。例如:孩子遇到某些言語刺激時會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身體反應,這些都是情緒即將失控的信號。當警訊出現,孩子可以嘗試轉移注意力或放鬆呼吸,以達到情緒管理的效果。

理性對話,創造情緒表達的安全空間
在訓練情緒控制過程中,李醫師強調家長應避免批評或責備的語氣,因為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防備心理,不敢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當孩子能在無壓力的環境下分享時,他們才更願意透過練習來面對情緒問題,逐步學會自我調整。

情緒控制不僅是孩子的課題,也是家長需要一起學習的技能。當家長與孩子共同提升情緒管理能力,便能在每一次情緒風暴中找到和緩相處的契機,逐步營造出穩定、和諧的親子關係。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