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少女們,常因對身材的迷思而捲入「怕胖風暴」,甚至走向極端,陷入厭食症的深淵。這不是簡單的減肥,它是一場身心的戰爭。林口長庚兒童胃腸科主治醫師陳米琪帶我們深度了解這場危機,揭開厭食症背後的故事。
15歲的小美(化名)因為腹脹和腹水住進醫院,她的體重在半年內暴跌了10公斤。醫療團隊經過一系列檢查,卻找不出明顯的病因。住院期間,護理師發現小美很少進食,甚至站著吃飯,還不停地在病房裡來回走動,像是在逃避什麼。
經過幾天的接觸,小美終於開口,向醫護人員吐露心聲:「我很害怕吃東西,覺得肚子、大腿上的肉太多,只有少吃再多運動才能消掉這些贅肉。」這樣的自我苛求最終導致她被診斷為厭食症合併焦慮。醫療團隊通過飲食和疾病衛教、心情日誌的方式,配合藥物治療,幫助小美的腹脹和便秘情況好轉,她的體重逐漸回升,焦慮也得到了緩解。
陳米琪指出,厭食症屬於進食障礙,是一種精神疾病,最常見於10到30歲的女性。青少年正處於對自我認知不確定的時期,對於身體形象特別敏感,因而容易陷入飲食障礙。厭食症患者往往有著扭曲的身材認知,他們害怕變胖,甚至拒絕維持最低的正常體重。
除了厭食症之外,飲食障礙還包括暴食症、嗜食症、異食症等其他類型,這些問題都對心理和身體健康帶來極大挑戰。年輕女性尤其容易陷入對完美身材的執著,結果反而走向健康的反面。
厭食症對身體的危害:從貧血到心臟問題
厭食症對身體的危害不容小覷,尤其是對身體機能的損害。厭食症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貧血、低血壓,甚至出現骨質疏鬆的情況。長期厭食會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心臟功能也會受損,包括心律不整、心跳過慢,甚至可能猝死。
消化系統同樣會受到影響,出現消化蠕動下降、腹脹、便秘等症狀。女性患者可能面臨月經停止、第二性徵消失等問題,皮膚變得缺乏光澤、水腫、掉髮等現象也屢見不鮮。厭食症不僅削弱了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摧毀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漫長的抗戰:厭食症治療需要時間與支持
陳米琪強調,厭食症早期不易被察覺,患者經常隱藏異常的飲食習慣,甚至拒絕接受醫療幫助。大多數患者在生命健康受到威脅時,才被親友帶去就醫,這時病情已經慢性化,使得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厭食症的治療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需要醫療團隊、家人和朋友的全力支持。厭食症是一個需長期抗戰的疾病,醫療團隊的照護外,家人的扶持也很重要。(圖/pexels提供)
醫療團隊會通過監護者的觀察和控制,來幫助患者維持營養和恢復體重。家人的支持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家人不僅要監督患者的飲食,還要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幫助他們走出自我否定的陰影。這是一條需要耐心和愛心的漫長道路,但也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所有人的守護和陪伴。
面對厭食症:身材的美不應成為生命的枷鎖
對於厭食症患者而言,對身材的執著常常是他們心中最深的枷鎖。他們害怕進食,拒絕接受自己的身體,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去追求「完美」。然而,這份完美的背後卻可能是無盡的折磨與痛苦。
青少年的成長需要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自我認同感,社會對身材的過度關注和對「瘦」的盲目追求,無形中推動了這場危機。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和關懷,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自信與接納,不再讓美麗成為生命的負擔。
厭食症不只是一種病,它是年輕人心靈的呼喊,呼喚更多人關注這些陷入身心困境的孩子們。讓我們一起用愛與包容,幫助他們重新找回健康與快樂的生活,讓每個孩子都能以自信的微笑迎接未來。
文章來源:媽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