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2020鄭宗龍新作《定光》在聲色爆炸的時代傾聽真正的聲音,將於10月1日在國家戲劇院進行世界首演。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2020年新作《定光》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傾力共同製作,將於10月1日至10月4日在國家戲劇院兩廳院進行世界首演,7月1日起將搶先開賣國家戲劇院票券。7月1日至7月7日兩廳院之友預購8折,7月8日正式啟售。
曾為雲門舞者的鄭宗龍,2014年成為雲門 2 藝術總監,2020年正式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他羨慕鄭宗龍:「他是從泥土裡長出來的編舞家。」2016年兩廳院委託製作舞作《十三聲》,於今年年初巡演歐洲63日11座城市27場,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記者專程飛往巴黎觀賞在夏佑國家劇院演出的《十三聲》,大篇幅報導當晚演出座無虛席的盛況:「在這一個多小時裡,以出乎意料的高能量動作,淹沒夏佑國家劇院的舞台,動靜時刻都令人陶醉。」2019年同樣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共同製作的作品《毛月亮》,則與冰島樂團Sigur Rós聯手,打造冷冽異想宇宙,國際專業舞蹈評論網站Seeing Dance稱其「兇猛而美麗」。
上半年由於疫情的緣故,雲門的諸多演出都取消,對宗龍而言,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跟舞者工作,「我需要面對12位新的舞者,以前都是跟林老師工作,對我們而言反而是好的時間,關起門來好好工作,等到門打開了,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這是好事。」
《定光》與來自市井經驗的《十三聲》,以及反應科技世代的《毛月亮》截然不同,「前兩個作品已經抒發掉不同的能量了,《定光》這個作品剛好遇到疫情,讓我跟舞者有安靜與安定的時候,在安靜的時候感官會變得特別敏感,當從歐洲回來隔離的時候,剛好遇到大樓停電,一開始我覺得好痛苦,但後來變得非常享受,因為社區的周遭聲音我都可以聽得到。」而內在的安定成了宗龍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
「心在跳,歌在唱,回神身落,停。閃閃一瞬,定光明」鄭宗龍以台語「氣口」鏗鏘簡潔描述新作《定光》。《定光》靈感起源在2018年,鄭宗龍與林強、張玹在聊天的時候跑出這個想法,當時在做《十三聲》,舞者須製造出市井小民的聲響場景,是一個雜亂未經過編排的聲音狀態,因此鄭宗龍在思考:「聲音還有什麼可能性?有沒有可能被好好的編排,做出不同的聲音效果?」他回想到幼時,在開心快樂的時候會亂哼亂唱,長大之後走在路上,也會看到小孩子有同樣的狀態,而當聲音跟肢體和在一起的時候,那樣忘我的狀態,身上彷彿散發著光芒,所以才將作品取名為《定光》,「『定』就是和在一起的關係,『光』則是希望給大家一些希望、溫暖。」鄭宗龍說道。
鄭宗龍聯合各領域菁英好手,與跨界音樂人林強再次經典合作,褪去情節與情緒渲染,林強的音樂是包納自然萬物的氣場、或是將自然萬物帶起的風,旅美作曲家張玹則為舞者量「聲」寫曲。完全不懂台語的張玹,為了想尋找最適合舞者聲線的音韻而研究起台語,替每一位舞者量「聲」譜詞曲,舞者們在排練場除了「喊聲」,也仿效起大自然,蟬鳴、蟲叫、雨聲,循著各種仿聲尋找聲音的起點。此外還請了聲樂家林玲慧做聲音指導,讓舞者學習發聲與氣的運用,並再次邀請作品多次登上倫敦時裝週的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將自然素材編揉入服裝。
關於自己與土地間的關係,讓鄭宗龍回想起小時候父親帶他去哈盆越嶺的爬山記憶,有長達45分鐘的下坡,下坡踩的地方都是樹根,「對一般人來說會是很辛苦的路,但對我來說反而很好玩,我可以在下坡時找到許多新的跳舞方法,有許多不同的走法、蕩來跳去的,慢慢成了自己的舞步。」
而在《定光》成形的過程中,為了讓舞者身體與自然更貼近,身經百戰的舞者,經過多次有氧、肌力與負重訓練等準備後,於端午連假前夕登上合歡山北峰。學會登山杖的正確使用:上行要在腳後推進、下行要在腳前支撐、小步小步跟著呼吸走才不會喘,鄭宗龍回憶起爬山的情境:「當時希望在上坡跟下坡時,舞者真的可以用身體去感受這片土地。對年輕舞者來說,有些畫面只有在照片中看過,但當身體真的參與其中時,可以把一些知性拿掉,把感性放進自己的身體內。」上山前謹慎的心情與當下身體的疲累,在攀爬過程中逐漸被周遭環境釋放。海拔3422公尺的視野美景,從懾人的夕陽、滿天星斗到等待日出,大自然帶來的震撼,深深刻印在舞者身體裡。
近年來,兩廳院致力推動共融服務。其中,口述影像的共融服務是透過描述演出過程中的肢體語言、表達、動作以及燈光效果,讓觀眾參與演出現場。而鄭宗龍新作《定光》和資深音樂人林強、新銳作曲家張玹合作,結合了台語人聲、音樂、大自然中的仿聲,觀眾可以透過聲音、音樂和口述老師的引導,感受作品的不同層次。
《定光》將於10月1日在國家戲劇院進行世界首演,連演四場,隨後巡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購票詳情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或電洽02-33939888。
新聞來源: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