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重點新聞

孩子總是發脾氣?解鎖「雙向對話」的魔法,讓語言成長驚人

孩子常發脾氣哭鬧,實際原因可能是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所引起的。 (圖 / Heho授權提供)
孩子常發脾氣哭鬧,實際原因可能是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所引起的。 (圖 / Heho授權提供)
新住民全球新聞網】/中文編輯群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發脾氣,許多父母直覺是情緒問題,但信誼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示,這背後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孩子無法有效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情緒。研究發現,語言能力不足往往讓孩子選擇哭鬧來表達,而這並非他們的錯,而是因為尚未掌握適當的語言技能。

根據信誼基金會對1萬名幼兒家庭的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家長表示,3至6歲的幼兒能夠用語言代替哭鬧表達情緒。其實,語言能力的發展就像一列火車頭,帶著孩子認識世界、理解事物,當語言力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社交能力以及思維也會隨之改善。

大多數家長都認為,語言能力的提升取決於日常的親子互動。調查顯示,97%的父母認同父母的對話對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性,而98%的家長更認為親子共讀是提升語言力的好方法。然而,僅有64%的家長表示,自己經常與孩子聊天,這樣的數據顯示,親子對話仍有擴展的空間。家長可透過日常對話及親子共讀,增進孩子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圖/取自網路)

孩子在學說話、思考和處理情緒問題時,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聯繫。良好的親子對話能促進孩子大腦發展、穩定情緒、增強認知與社會化。想要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建議家長們從日常生活對話開始,並強化共讀技巧,讓孩子在趣味中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己。

語言不只是讓孩子學會回答父母的問題,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大人的感受。調查顯示,雖然九成的家長會耐心與孩子說話,但只有44%的家長會主動分享自己的情緒或生活點滴。這意味著,孩子大多處於被動回答的狀態,而這並不利於他們的主動性發展。

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大人與孩子對話」的雙向互動對於語言刺激的效果,顯著高於「大人說,小孩聽」的單向模式。換句話說,主動的親子互動比起被動的教導效果高出6倍。因此,建議家長們不僅要多與孩子聊天,更應該讓孩子看到你如何主動表達自己,成為他們的榜樣。

共讀是累積語彙的重要活動,對於幼兒來說,對話式的共讀尤為重要。調查顯示,雖然只有少數家長要求孩子必須安靜聽完整個故事,卻有超過六成家長允許孩子在共讀過程中發表意見或提問。這樣的對話式共讀能有效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

家長們可以在故事中根據孩子的反應多停留片刻,甚至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例子來幫助理解,這些都能引發孩子的興趣,促使他們更加投入故事內容。透過互動,不僅增進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思考與共情的能力。

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僅是認知能力的提升,也是情緒管理的重要工具。透過與家長的積極對話與互動,孩子可以學會如何感受與表達情緒,而不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面對未來的世界,這種主動的特質將是他們擁有積極性、創意與合作精神的關鍵。因此,家長們要記得,給予孩子多一些對話、多一些分享,讓語言成為他們成長中的一把溫暖的武器。

文章來源:媽媽寶寶

延伸新聞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