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臺灣雲門流浪者計畫線上分享 印尼版「老人與海」大自然搏鬥紀實

臺灣雲門流浪者計畫線上分享 印尼版「老人與海」大自然搏鬥紀實

雲門流浪者計畫今年受疫情影響,改採線上影片分享取代往年聚會,流浪者於各國經歷的旅程都可於線上收看。

2005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將「行政院文化獎」獎金捐給雲門基金會,開啟「流浪者計畫」。歷年來在智榮基金會及各界朋友支持下,已獎助147位青年創作者及社會工作者,獨自前往亞洲完成60天以上的「貧窮旅行」。2019年底前獨自出發,完成亞洲窮遊的第十五屆9位流浪者,在歸國沉澱後,透過影片分享自身的流浪之旅。

過往「流浪者計畫分享會」以現場聚會的方式展現成果,由當屆流浪者闡述自己所見所聞,也藉此機會讓歷屆和即將啟程的流浪者們齊聚一堂,彼此交流。今年因受疫情影響,流浪者計畫成果首度改變形式呈現,以自行製作線上短片與更多人共享心得。

第十五屆流浪者故事

王宇光 面對海洋 你必須學會等待

舞蹈工作者。這次不做舞蹈,不想藝術,到印尼尋找傳說中的大魚。在尋找及與大魚搏鬥的同時,宇光也在與自己搏鬥。身處低物質的生活環境、身體的抗議、挫敗的情緒,在堅持與放棄之間來回拔河。

海洋生態影像工作者,住在小琉球,記錄著海龜的生態。好奇海龜的來去,所以到相似海域的日本,看能發現什麼。除了參與當地的海龜保育工作,也首度品嘗海龜料理,心理的障礙及與保育相對的衝突感,是意外的體驗。

張簡忠逸從台灣小島到日本小島,以台灣討海人的身分和日本討海人做飲食交流;廖珮岑到蒙古、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紀錄中亞草原的鷹獵文化,親身感受到觀光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的利與弊;李世揚在日本與各地的即興音樂表演者同台演出、交流,撞擊出意外的火花。

此外,歷屆流浪者們,也持續在各自的領域發光,例如:小說家張耀升(第六屆)參與電影《陽光普照》製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導演陳惠萍(第十一屆)的紀錄片《漂流廚房》於「2019台北電影節」及「2019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放映;影像設計王奕盛(第十一屆)擔任2019年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國家館的策展人,設計AR裝置作品《寶島浮沉》;圖文作家許育榮(第二屆)創作能量不斷,2019年出版以台北萬華龍山寺為背景的繪本《永保安康》。

2008年起,開辦「流浪者校園講座」,鼓勵流浪者進入校園分享旅途中的歷程與感動,獲廣大迴響;自2009年,在智榮基金會鼎力支持下,講座更深入偏遠校區、離島、慈輝專案學校、矯正機關及民間中途機構,12年來「流浪者校園講座」足跡走遍全台,累計超過一千場次,將勇敢逐夢的種子撒在數以萬計學子心中,期待未來發芽。

今年(第十六屆)獲獎助的8位流浪者,因受疫情影響,流浪旅程的出發期程彈性延後至2021年。「流浪者計畫」今年將不進行徵件,視疫情發展,再行規劃。

 

新聞來源:台灣英文新聞

第十五屆流浪者王宇光-尋找大魚(照片來源:雲門)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