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走讀臺灣國父紀念館 揭開「建築詩人」王大閎設計之美

走讀臺灣國父紀念館 揭開「建築詩人」王大閎設計之美

國父紀念館推出「走讀王大閎與古蹟建築」活動,更特別安排導覽解說並開放參觀該館大會堂,首次活動已獲熱烈回響,國館將於7月11日及18日再度舉辦並增加名額。

國立國父紀念館落成於1972年,由國內重要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並於2019年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為紀念王大閎先生逝世2周年,國父紀念館辦理「走讀王大閎與古蹟建築」活動,規劃實地走訪中央研究院、國立台灣大學及國父紀念館等王大閎設計的建築物,體驗王大閎的設計理念與建築之美。14日上午走讀中央研究院,下午走讀國父紀念館,特別安排導覽解說並開放參觀該館大會堂。

國父紀念館是台灣光復後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之一,融合西方建築現代主義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建築精神,建築物展現崇高樸實、氣勢巍峨雄偉,四周戶外的迴廊欄杆美人靠、屋頂飛簷造型、廊柱細緻斬石子、室內扶手等特色,處處可以發現王大閎的精心設計。

其中,館內的大會堂,位於建築正中央,規劃之初作為重大集會場所,國內金鐘、金馬等頒獎活動都在此舉行,現今已是國內重要藝文演出場域。平時大會堂僅於舉辦大型表演活動時,觀眾需憑票才能進入,本次走讀活動特別開放免費參觀,可以近距離欣賞大會堂內部建築結構,大會堂觀眾席由一樓向四樓延伸,無柱子遮蔽視野,共有2,518席座位,使參加走讀活動的民眾對於王大閎的建築美學留下深刻印象。

國父紀念館梁永斐館長表示,王大閎先生留學畢業後,因父親要求落腳台灣,即使當時台灣的政治氛圍,讓王大閎的理想受到煎熬,王大閎仍有他的堅持,發揮潛力,創造建築美學價值,留下寶貴的資產,展現他對這個國家的愛。

國父紀念館的跨域加值計畫中的設計規劃,也將恢復王大閎先生的設計理念,建築物前方建造映池,具有映照自身、謙卑的自我反省之意;亦將保存中山公園內的大樹與草皮,未來辦理草地音樂會,在草坪上、樹蔭下聆聽音樂,並欣賞國父紀念館的黃瓦建築,享天倫之樂。

王大閎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及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與著名建築師貝聿銘(法國羅浮宮設計者)是同學,受教於現代主義大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952年遷居台灣,享有「建築詩人」的美譽,2018年5月28日逝世。其具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受西方建築訓練,因此設計知名的建築融合中西方的特色,包括國父紀念館、外交部、教育部、中央研究院內與台灣大學校園內多棟建築物等作品。

國父紀念館辦理「走讀王大閎與古蹟建築」活動,結合王大閎相關圖書和影片,透過專業人員導覽解說,邀請民眾共同欣賞王大閎的建築之美。

該走讀活動後續仍有三場次,分別是7月11日走讀國父紀念館及中央研究院,7月18日走讀台灣大學,活動詳情請至國父紀念館官網或文化部「走讀台灣」網站查詢。聯絡電話:(02)2758-8008分機725、723。

 

新聞來源:台灣英文新聞

國父紀念館推出「走讀王大閎與古蹟建築」活動(照片來源:國父紀念館)

熱門新聞

回到頁首icon
Loading